
【日用好設計】Grace的器物風景五選
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私 處 my place是生活風格KOL...
【宗教建築的現在性】宗教建築的當代詮釋,以「人」為核心的空間語言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小書房】人本化規則
Foreword 托馬斯.海澤維克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設計師之一,作品涵蓋建築到家具,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人本建築》道出其身為建築師的設計初衷與理念,在書中揭示的不只是設計理念,更試圖描繪一種以人為出發點的空間創造方式。 海澤維克從嶄新的角度切入,重新思考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他主張,建築不該只是為商業所驅動的冷峻構造,而應是一種承載情感、回應生活的藝術容器,擁有溫度與靈魂。...
【建築人的旅行地圖】陳元慶:日本名庭小旅,錦簇清寂皆天堂
Foreword 旅行,是一場與世界的對話。而設計師與建築師,總在途中尋找線條與光影交織的靈感之所。與誰同行、因何啟程、在哪裡停留──每段旅程都是一頁設計的註腳。今年,我們拾起他們記憶中的風景,編織一份旅行清單。跟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一個地方如何靜靜說話,如何啟動心中的空間想像。 ...
【小書房】如詩的建築
Foreword 當代抽象藝術巨匠江賢二,一生奉美為信仰。90年代末,他回到故鄉台灣,來到台東金樽,在天地山海之間,讓身心浸潤於光與色的交織,感受自然的呼吸與靈魂的悸動。最終,他傾盡所有,將畢生的藝術關懷化為實體,築起「江賢二藝術園區」。這座藝術殿堂將於2025年3月啟幕,承載著他無私的信念,願以美為橋梁,療癒世界、淨化人心,為後世留下恆久而燦爛的精神遺產。 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說:「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一定同時也是個偉大的詩人!」(Every great architect...
【李芝瑜專欄】在建築之間流浪,首爾的設計漫遊指南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看人物】林友寒,以建築書寫人生哲學
Profile 林友寒 旅德建築師,東海建築學系畢業,在美國哈佛GSD MArchII 完成學業後,便投身國際知名建築師彼得‧威爾森(Peter Wilson)門下5年。於2003年偕同兩位德國建築師MARTIN BEHET、ROLAND BONDZIO在德國開業「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建築師事務所。2012擔任「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建築師,作品多在尋求現代建築在不同地域文化所呈現的自明性。 ...
【識冠德】冠德 × 銘傳建築國際講座──走進韓國超現實建築師Moon Hoon的異想世界
Profile Moon Hoon Moon Hoon是一位以非傳統和玩味風格著稱的韓國建築師。他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並在紐約和首爾兩地經營建築事務所。他的代表作包括 Rock It Suda、Two Moon、S_Mahal 和 Wind House。此外,他設計的 Sangsang 博物館 在2005年榮獲韓國建築協會(KIA)獎。他的藝術創作也廣為人知,部分繪畫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柏林的 Tchoban 基金會收藏。 ...
最受歡迎文章
最受歡迎文章
【小書房】如詩的建築
Foreword 當代抽象藝術巨匠江賢二,一生奉美為信仰。90年代末,他回到故鄉台灣,來到台東金樽,在天地山海之間,讓身心浸潤於光與色的交織,感受自然的呼吸與靈魂的悸動。最終,他傾盡所有,將畢生的藝術關懷化為實體,築起「江賢二藝術園區」。這座藝術殿堂將於2025年3月啟幕,承載著他無私的信念,願以美為橋梁,療癒世界、淨化人心,為後世留下恆久而燦爛的精神遺產。 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說:「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一定同時也是個偉大的詩人!」(Every great architect...
【李芝瑜專欄】在建築之間流浪,首爾的設計漫遊指南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看人物】林友寒,以建築書寫人生哲學
Profile 林友寒 旅德建築師,東海建築學系畢業,在美國哈佛GSD MArchII 完成學業後,便投身國際知名建築師彼得‧威爾森(Peter Wilson)門下5年。於2003年偕同兩位德國建築師MARTIN BEHET、ROLAND BONDZIO在德國開業「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建築師事務所。2012擔任「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建築師,作品多在尋求現代建築在不同地域文化所呈現的自明性。 ...
【識冠德】冠德 × 銘傳建築國際講座──走進韓國超現實建築師Moon Hoon的異想世界
Profile Moon Hoon Moon Hoon是一位以非傳統和玩味風格著稱的韓國建築師。他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並在紐約和首爾兩地經營建築事務所。他的代表作包括 Rock It Suda、Two Moon、S_Mahal 和 Wind House。此外,他設計的 Sangsang 博物館 在2005年榮獲韓國建築協會(KIA)獎。他的藝術創作也廣為人知,部分繪畫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柏林的 Tchoban 基金會收藏。 ...
【明治風流】推動日治時期公共建築之舵手──森山松之助
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
【識冠德】冠德永續學 3.0:以人為本,以城市為主
從草創、成長到如今的穩健發展,冠德建設在「傳遞幸福生活價值」的願景下,45年來秉持誠信為本的理念,期待能藉建築實現各種美好的可能──1.0階段的冠德建設專注於打造精緻家園、提升服務品質,並將知識融入建築標準配備;隨著城市發展與軌道經濟的成熟,2.0階段投入捷運聯開案和車站商場,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力推手。 邁向3.0階段的冠德建設,思考的不僅僅是建築本身,更關注「人」的需求,開啟複合式城區經營模式,以「KINDOM...
【遊台灣】老鷹不只是一種鳥!台灣猛禽的季節盛會
位處熱帶與亞熱帶間的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生物多樣性,成為東亞地區遷徙性鳥類南來北往必經的重要中繼補給站,甚至成為牠們季節性居留、繁衍後代的據點。而當期待的秋風吹起,天際出現成群飛羽,候鳥遷徙的季節盛事便將展開,一波波南下的鷹群,擔綱揭開序幕的要角。 老鷹不只有老鷹 這些英挺帥氣翱翔於天際的鷹或隼,在台灣,多數人把牠們統稱為「老鷹」。其實,「老鷹」是生物學家命名為「黑鳶」的一種「鷹」(香港人稱「麻鷹」),用「猛禽」來統稱種類眾多的鷹與隼,甚至用「日行性猛禽」,更為恰當。...
【葉怡蘭專欄】乾麵國度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略微熟悉我的日常食飲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察覺到,我是百分百澱粉控,餐餐無澱粉不歡,且定然非得足量,否則便覺空落落沒吃飽。...
【名人書房】郝譽翔:旅行是一種求知方式,也是一種閱讀
從厭世少女邁入樂活中年的小說家郝譽翔,著作獲獎無數。旅行是她熱愛的求知方式,且不設限地雜讀好書,在文字的世界裡徜徉想像,讓閱讀成為人生路上最好的伴侶。 回首舊事憶城北 郝譽翔年幼自高雄北上搬遷至北投,即使現在已不住在當地,仍堅持自稱「北投人」。談到成長時期的這座溫泉小鎮,在地理與文化上與繁華市中心有明顯的區隔,特別是70年代起酒家產業衰落,讓這裡始終有一種邊陲的孤寂感。然而,隨著一步步離開故鄉的成長過程,她在內心中始終保有對北投的情感牽絆,這也成為了寫下《城北舊事》的契機。...
【日用好設計】吳東龍的設計生活五選
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
【做料理】夏令食療:美顏補氣的玫瑰絲瓜湯
Foreword 四季更迭,人體也無時不刻受到自然變化、陰陽寒熱的影響,合於時節的飲食習慣,可使自身體內運作與外在節氣變化相互輝映、相輔相成,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跟著24節氣輕鬆食療,順時養生,讓節氣成為你的健康管理師。 ...
【看世界】設計膠囊旅宿 旅行中的休憩小島
膠囊旅館起源自日本,原意是提供緊急需要過夜空間者最簡便的服務。然而,隨著旅行的多樣化和都市空間緊俏,膠囊旅館的概念風行世界,也應運而生許多結合創意的設計膠囊旅宿,值得專程一探。 日本大阪‧膠囊旅館的濫觴 世上第一家膠囊旅館位在日本大阪梅田區的Capsule...
【看人物】梁朝勛:我與種子有個約定,向世人講述它們的故事
Profile 梁朝勛 從3歲開始蒐集種子、認識植物之後,種子就成為他生活中的主角。和家人一起營運的千畦種籽館,有著與多樣物種融洽共生而成的絕妙和諧,在這鬱鬱蒼蒼的一方淨土之上,靜待對自然懷抱著相近信念的人,前來感受俯拾即是的生命奧妙。 ...
根基營造,軌道建設的行家裡手
從19世紀基隆—台北的第一條鐵路線完工至今,鐵路始終是串起台灣南北東西的連結,運輸著旅客與貨物。隨著時光的淘換、城市的進展,軌道運輸開啟了嶄新的一頁,各項新建工程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