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7 月 29, 2025 | 居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相較於以珍稀石材砌築、莊嚴肅穆的傳統教堂,近代知名建築師所打造的新式教堂空間,多以現代主義手法重新詮釋宗教建築,藉由裸露混凝土、清水模等簡約語彙,打破階級象徵,形塑更貼近庶民日常的平等意象。 自 20...
by editor | 6 月 30, 2025 | 識冠德, 居
「建築意味著對環境的理解與尊重,並且通過建築賦予人們存在的立足點。」諾柏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想法影響無數建築師,各世代的建築師也都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
by editor | 6 月 26, 2025 | 居, 愛閱讀
Foreword 獨立書店的風潮方興未艾,不同主題、風格的獨立書店持續綻放。 其中,有部分由設計師打造的特色書店,以設計為選書主軸,以空間為風格展演;亦有甚者,邀請不同文化領域權威擔任選書顧問。而走訪這些書店,透過空間與文字,我們閱讀設計生活更豐富多采的可能性。 在台北松菸園區的北側,有一處不易發現的轉角。穿過煙廠的舊管線與厚重歷史,在一道道微微泛光的牆面後,你會遇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澡堂」。但這裡早已不再是往昔工人洗去勞累的地方,而是一場閱讀的沉浸體驗,一座讓知識與感官一同甦醒的文化場域。 ...
by editor | 6 月 24, 2025 | 居
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
by editor | 6 月 17, 2025 | 行, 居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by editor | 6 月 12, 2025 | 居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台灣中南部城市中,「販厝」(huàn-tshù)是一種狹長型、僅前後開窗的街屋住宅,常見於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這類建築內部空間受限,光線難以深入、通風不易、生活被切割,雖然面積規模已超出現今都市小宅的典型,但其條件卻與今日在都市叢林中追求光與風的住宅困境有著驚人相似。 擋風迎風的五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