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4 月 25, 2025 | 居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孩子的成長往往牽動整個家庭的生活節奏,也促使多年居住的空間需要重新規劃與調整。在這個四口之家的設計案中,原本的格局以接待親友、社交娛樂為重心,設有多間客房、書房與娛樂室。...
by editor | 4 月 9, 2025 | 居
Foreword 建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透過建築,重新解譯一塊土地更多可能的樣貌。 今年,我們聚焦那些在島上落成或即將誕生的世界級之作,也看見本地建築師與國際名家攜手合作的精彩篇章。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次跨越邊界的對話,一場關於土地、時間與創造力的深刻共鳴。透過它們,我們看見台灣與世界,不再只是連結,更是彼此成就的風景。 在日本現代建築語境中,妹島和世的名字如同一道清澈微光,總在不經意處照亮空間的詩性。她的作品不以磅礡語彙壓人,而是以一種極致的輕盈、透明與人文溫度,重塑人與建築、自然與城市的關係。...
by editor | 4 月 2, 2025 | 行, 居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by editor | 3 月 31, 2025 | 居
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一家四口的 Work from Home 空間,除了如何營造適切的生活與工作場域,更重要的是討論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面對挑高 4米3的樓中樓空間,因樓梯中置與隔間設計造成原始格局破碎化,分寸設計團隊從重置動線、格局到引入光線著手,更注入巧思打造出數個「角落」,讓居家氛圍多了柔軟與溫度。 ...
by editor | 3 月 20, 2025 | 居
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
by editor | 3 月 17, 2025 | 居, 愛閱讀
Foreword 獨立書店的風潮方興未艾,不同主題、風格的獨立書店持續綻放。 其中,有部分由設計師打造的特色書店,以設計為選書主軸,以空間為風格展演;亦有甚者,邀請不同文化領域權威擔任選書顧問。而走訪這些書店,透過空間與文字,我們閱讀設計生活更豐富多采的可能性。 薄霧書店坐落於台北市中正區一幢老舊建築的3樓,低調而隱密,初訪者常會因為狹小的入口和不起眼的招牌而錯過,卻因此更添幾分神祕。踏入書店的瞬間,彷彿穿過了一道隱形的結界,喧鬧的都市頓時變得遙遠,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細緻而沉靜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