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在都市中,小宅不再只是妥協,而是一種新生活的選擇。位於新北板橋重劃區一處面向公園的小坪數成屋,原始建物約25坪,扣除公設後室內僅16~17坪,屋主是一對年輕夫妻及三歲兒子,夫妻倆渴望為孩子打造一個舒適又安全的新家,且希冀能在不大的空間裡,保有料理、閱讀與休憩的自在日常。

 

方正小宅,用「減法」釋放空間

然而,此個案格局有著典型小宅的困境:沒有玄關、廚房過於狹窄、客廳採光不足,反而臥室占據了過大的空間。對此,宅即變空間微整型設計總監朱俞君,抱著設計自宅的心境為給出了解方,她強調,小宅的設計不是在裝飾上加法,而是透過「減法」去釋放空間。

朱俞君認為,小宅空間能擁有一間多功能室(儲物室),對於空間的整潔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幸運的是,這間的主臥尚未施工,提供了格局再調整的契機,因此設計團隊選擇將公領域最大化,透過動線規劃來解決空間的缺點,將原有的6坪主臥室切割出1/3的空間,作為全家共用的儲物間,包括玄關收納、書桌區與儲物間,讓家的入口井然有序,生活機能也更加完整。

至於光線不足的客廳,則透過打開廚房牆面引入自然光,讓空間流動起來,並以吧檯延伸出更多料理檯面,且開放式廚房的設計,讓媽媽忙於料理的同時,又可以兼顧在客廳玩耍的兒子。

 

放大坪效,高度運用與導入天光

對於坪數有限的小宅,收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分區精準」。在這個家裡,設計師特別利用高度,將儲物間上方規劃為閱讀小閣樓,既能藏書,也成為一家人共享的靜謐角落。

在視覺上,整體避免多餘的造型天花與壁板,僅保留必要的粱柱包覆,讓天花高度不被壓縮,地板也不做過多的拼貼。在色彩上也嘗試減法,以淺木色、米灰與白色櫃體為基調,搭配大地色系軟裝,呈現清爽而沉靜的氛圍。

另外,考量孩子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因此客廳不做傳統的電視櫃,而是利用崁入式層板櫃加電視牆,並將次臥門調整為同一色系的穀倉門,漂亮灰色調的主牆,也勾勒出屋主滿心期待的北歐風格。

 

釐清需求,家的溫度在日常裡成形

談到小宅設計的必備條件,朱俞君特別強調「玄關、廚房與浴室」的機能,因為這些高頻率使用的空間,直接影響生活品質。她認為,裝修不必一開始就糾結風格,而是先釐清需求,専注在生活動線及收納上,完成天、地、壁與櫃體的基礎工程,把更多預算留給家具、家飾與家電。

「家的舒適,不在於大小,而是流暢的動線與剛好的收納。」在16坪的小宅裡,朱俞君用「減法」創造加倍的舒適。她不只是設計格局,更設計了一種自在的生活哲學。這個家,因為留白,而讓光線、風感與閱讀角落得以存在;因為克制,而更顯質感。都市裡的蝸居夢想,也因此多了一種溫潤而真實的解答。

 

Text/慕昊
Photo/宅即變空間微整型設計

 

延伸閱讀:

【城市蝸居大夢】「拆解布局」,重塑穿梭自然與生活的埕

【名人書房】劉克襄:以書寫行腳,在自然中閱讀世界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