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積極推動城市美學運動。
今年盛夏時節,筆者踏上新加坡,一起同行的還有茂森木業郭經理及獲得「森獎 SEN AWARD」首獎的同學,前往拜訪大力支持此次永續議題競賽、且積極協助拓展學子國際視野的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大使童振源。同時,也特地與正在新加坡暑期實習的銘傳大學建築系學生會面交流,走訪了當地幾個知名設計團隊,包括 DPA, RSP, Hiverlab 虛擬實境團隊,以及 Sunray 建築事務所。
這座一年四季皆似盛夏的城市,高樓天際與南洋古蹟交織,勾勒出獨特的景致。在去年的《 居心誌》7月號專欄(延伸閱讀:李芝瑜帶路!初秋建築旅遊地圖:新加坡篇),曾分享了新加坡的橋梁、綠建築等。這回,則想記錄自己在城市間行走的感受,再次與讀者聊聊生活美學的風景。
新加坡城市規劃的雙軌並行思維
新加坡匯聚了不少極具特色的建築師事務所。這次,Sunray是銘傳建築系學生作為暑期實習的學習據點,我們也因此參觀了其合作單位 DPA(DP Architects)。
Sunray Woodcraft Construction 的總部由 DP Architects 設計,並曾榮獲新加坡最高設計榮譽──2015 年總統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讓人印象深刻的是,DPA 的辦公所在地竟設於百貨公司內。這樣的場域安排既趣味又創新,因為 DPA 擁有近千名員工,選址百貨公司能讓企業貼心照顧員工生活,包括日常購物、餐飲與通勤,真正兼顧員工的民生需求。

↑新加坡RSP事務所成立於1956年,歷史悠久,見證及參與了新加坡國家的發展,為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接著,在走訪了緊鄰新加坡城市發展部(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Centre,簡稱 URA Center)的 RSP 事務所之後,我們也因此踏入了一般人來新加坡時不會特別參觀的景點──URA Center。但在建議下前往一探究竟後,展覽內容卻讓人驚喜連連。
一踏入入口,便被那幅充滿張力的城市畫作震懾,立即感受到強烈的發展企圖。展覽空間內擺放了整間展廳的城市建築模型,展示完善的國土規劃。從填海爭地、擬真的綠建築模型,到正在開發的區域與歷史古蹟保存,都透過模型一目了然,讓人深刻理解新加坡規劃的用心與國家的厚實根基。

↑一踏入新加坡城市發展部入口,便被那幅充滿張力的城市畫作震懾,立即感受到強烈的發展企圖。
Sunray 的 Lam Lim 也同步分享,新加坡雖然面積不大,但城市規劃採取「概念計劃」(Long-Term Plan)與每5年修訂一次的「總體規劃」(Master Plan)雙軌並行。前者涵蓋未來 40~50 年的宏觀策略,後者則針對10~15年的細部發展。例如,新加坡空中森林步道「南部山脊」(Southern Ridges)的連結,就是總體規劃成果之一,整個國家的規劃確實極為用心。

↑新加坡城市規劃採取「概念計劃」與每5年修訂一次的「總體規劃」雙軌並行,整個國家的規劃極為用心。
一場關於美食與設計的城市實踐
在此感謝童大使贈送的書籍,路上隨手翻閱,就看到最後一章關於新加坡美食的篇章。書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美食地點──個人覺得深具代表性的老巴剎(Lau Pa Sat)。
在高樓大廈之間,獨留一片矮房街區。每天傍晚7點一到,戶外的老巴剎沙嗲一條街便封起來,馬路上立刻擺滿桌椅,變成露天的沙嗲大排檔。宛如台灣「辦桌」般的熱鬧場景,瞬間成為城市裡的一大特色。

↑每天傍晚7點一到,戶外的老巴剎沙嗲一條街便封起來,變成露天的沙嗲大排檔。宛如台灣「辦桌」般的熱鬧場景。
這裡不僅以各式燒烤聞名,更有一道「炒粥」令人驚喜。「炒粥」(Fried Porridge)是一種新加坡獨特料理:先以米粥為基底,再放進鑊中用大火翻炒,使粥變得更濃稠、含水量更少。在翻炒過程中加入肉片、炸肉、豬雜(肝、粉腸、大腸)、豬油渣等配料,提升口感與香氣。看著小販操作,高溫鍋鏟翻炒的香味與煙燻氣息撲面而來。炒粥濃郁稠滑、鑊氣十足,香氣四溢,最後盛上一大匙入口,那種滿足感難以形容。

↑炒粥是一種新加坡獨特料理,先以米粥為基底,再放進鑊中用大火翻炒,濃郁稠滑、鑊氣十足,香氣四溢。
位於市中心的老巴剎沙嗲街(Satay Street),每天晚上封街之後,煙火氣息與城市夜景交織,成為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場景。就在轉角,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帶有古典風格的建築──QT Hotel。

↑QT Hotel 為殖民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物,經過細緻修復與再設計後,成功轉化為精品酒店,是新加坡古蹟再生的範例。
當晚,我們很榮幸接受了 Sunray Woodcraft Construction 董事長的款待,席間得知了這棟 QT Hotel 原來是古蹟再生的最佳範例。這座建築原為殖民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物,經過細緻修復與再設計後,成功轉化為精品酒店。據說在新加坡 F1 賽事期間,酒店整棟客滿,成為國際遊客與嘉賓的首選。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棟酒店正是事務所的設計與產業之一,因此我們也得以登上屋頂泳池區參觀。抬頭望見四周高樓林立,耳邊傳來遠方沙嗲街的聲音,更能強烈感受到這棟建築在城市縫隙中的懷舊氣息與古典優雅,也展現了新加坡「保留歷史,擁抱未來」的建築精神。

↑在QT Hotel屋頂泳池區,感受這棟建築在城市縫隙中的懷舊與古典並存的氛圍。(圖片出處:QT Singapore)
南洋之城的文化交會與共榮精神
新加坡一遊,多數人都會特地留些時間,前往樟宜機場旁的 Jewel 商場逛街。通常大家也都會先到樓層與那座壯觀的室內瀑布(Rain Vortex)合照留影。但其實在 Jewel 更低的樓層,有一個可以在瀑布底部仰視,並且感受到一種更接近、更內斂的「瀑布觀賞角度」,陽光透過水霧,灑在上方圓形天井,更令人震撼。

↑在 Jewel 更低的樓層,有一個可以在瀑布底部仰視的「瀑布觀賞角度」,整體景致更令人震撼。
此外,在地下2層還藏著一家名氣響亮的肉骨茶店──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以濃白胡椒湯頭與細膩肉質聞名,還可以免費續湯,是新加坡之旅的完美收尾,也讓人從視覺移轉到味覺,真正達到心靈與感官的滿足。
走在新加坡街頭,能清楚感受到乾淨整齊的街景、前瞻性的建築設計,以及綠意與水岸交織的公共空間。同時,新加坡的市井文化與街頭美食更是一大特色。多元民族在此交會,文化差異先透過食物融合,無論是馬來、華人、印度還是娘惹風味,都能在小販中心與夜市裡展現。
這種「以美食為起點的文化大融合」,讓人不只是品嘗味道,更在體驗一個民族共榮的城市精神。新加坡與台灣雖然地理距離相近,但氣候型態卻截然不同。這座城市值得我們借鏡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更在於對城市美學、設計力與文化性的重視。
▋延伸閱讀
《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作者:童振源
出版社:釀出版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QT Singapore、釀出版、Pexel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