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如果說建築是人與生活的連結,宗教建築則是同時連結人與神性、人與人心的橋梁。
當代的宗教建築已經不僅只追求宗教的功能性,更多時候展現的是建築師對於心靈力量和神性的探究,同時,更是在地生活、聚落經濟的縮影。從台灣到世界,透過現代宗教建築巡禮,從不同的視角與高度,閱讀不同地域的文化與歷史。

 

傳統宗教建築多半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儀式規範。它們往往以宏偉的尺度、對稱的布局、象徵性的構造與圖騰,表現人對超越性力量的敬畏。例如哥德式教堂垂直拔高的尖塔,象徵通往天堂的渴望;中國寺廟層層飛簷之下,則承載著天地陰陽的哲思與秩序。在其中,我們不只看見對信仰的皈依,也映照出每一個時代對「神聖」與「集體」的理解與想像。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信仰型態的多元,宗教建築的樣貌也在不斷演變。現代宗教建築,越來越不只是供奉神明的容器,更是一座「心靈地景」──關於安靜、對話、凝視與共感。

 

宗教建築的現在性,信仰空間過渡到心靈地景

現代宗教建築的一大特點,在於建築師不再僅僅依循傳統形式,而是更積極地回應當代人的內在需求。宗教空間不再只是神與人之間的單向溝通,而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之間的對話之所。建築語言也從過往的莊嚴與對稱,轉為更簡約、有機與詩意的表現。

以芬蘭赫爾辛基的康比禮拜堂(Kamppi Chapel of Silence)為例,它坐落於鬧區廣場一隅,沒有鐘樓與聖像,外觀是一個橢圓形的木質量體,彷彿將喧囂城市包裹於沉靜之中。人們進入這座教堂,無需信仰,也不為參拜,而是為了一場與自己心靈的對話。這種宗教建築的新定義,正說明了當代人對「靜」的渴望──宗教建築成為一種超越宗教的「靈性容器」。

↑以極簡橢圓量體立於喧囂都市,康比禮拜堂以當代表現回應內在沉靜,成為都市中的靈性庇護所。

 

在地文化交融,從台灣宗教建築的多元性說起

台灣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文化交織,成為宗教建築百花齊放的實驗場域。無論是佛道民間信仰的廟宇,或是西方傳入的天主與基督宗教建築,都在這片土地上各自開展風格,並逐漸融合在地精神與現代語彙。

台東的公東教堂便是一例。由荷蘭神父與德國建築師合作設計,融合現代主義簡約線條與在地建材技法。外觀極為簡潔,但內部光影卻因建築師對自然採光的巧妙安排,而營造出一種神聖與寧靜交織的氛圍;其不僅是信仰的場所,更成為地方社群的重要文化場域。

同樣地,由姚仁喜操刀的農禪寺水月道場,則重新定義了佛教建築的樣貌。整體建築融入水、光、風,營造出禪宗「空」與「靜」的意象。設計上捨棄傳統大屋頂與浮雕裝飾,以簡潔量體與水平延展的水面,邀請人們沉潛於內觀與自然的交會中。它不只是寺廟,更是一處冥想、靜思、感知時間流動的場所。

此外,北投的行天宮文化會館則嘗試將傳統廟宇轉化為現代文化空間,其設計透過半開放式的穿透構造、延續古建築比例之美,既保有信仰的莊重,也賦予使用者更靈活的公共性。

↑由原來的行天宮附設圖書館改建而成的文化會館,在地景中形塑出一道道充滿律動的水平線條。(圖片提供: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放眼世界,以當代建築回應神性的建築敘事

當代宗教建築的另一個趨勢,則是建築師如何以當代表達方式,向傳統宗教意象致敬,甚至進一步詮釋「信仰」的本質。日本建築師在這方面的探索格外深刻。

隈研吾設計的東京新宿淨土宗一行院,以木格結構組成交錯的屋面,重新詮釋「佛光普照」的意象。他在設計時強調「建築不是對信仰的演說,而是讓信仰自己說話」。空間不宣示神聖,而是讓人於細節中感受其寧靜與溫度。

而藤本壯介在太宰府天滿宮臨時大殿(仮殿)的作品中,則以天然杉木疊構出充滿生命感的結構體,營造出一種介於森林與建築之間的空間經驗。他說,這樣的構造讓人「進入森林,也彷彿進入神的身體之中」。

↑太宰府天滿宮仮殿以天然杉木疊構出充滿生命感的結構體,營造出一種介於森林與建築之間的空間。(圖片提供:Daici Ano)

遠至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薩奇琳清真寺(Şakirin Mosque),則突破伊斯蘭建築常見的圓頂與宣禮塔形式,整體建築宛如鑲嵌於地表的地景雕塑,土耳其建築團隊EAA-Emre Arolat Architects以地下空間象徵向神的謙卑,讓整體建築更為靜謐內斂。這樣的設計,不再強調壯麗的形式,而是回歸伊斯蘭信仰中「面對真主的寧靜與敬畏」。

同樣地,瑞士的聖若翰洗者教堂(The Church of San Giovanni Battista)與日本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也都將「光」作為神性的具象載體。在這些空間中,信仰不再需要藉由圖騰與語言來傳達,而是透過建築本身的空氣、光線、材質,讓人自然地進入一種沉靜與超越的感知。

↑交錯的線條與玻璃屋頂引光入室,讓聖若翰洗者教堂在山林間沐浴光影,構築出如詩般的靈性空間。

 

信仰為名、聚落為實,通往內在的建築軌跡

當代宗教建築的現代性,不只是建築風格的革新,更是一種精神觀的轉化。它不再以神為高,而是以人為本,讓建築成為人與神、人與自己、人與社群之間更深層的連結。

宗教建築的現代性,是一種「重新看待神性」的過程──神不再只是居於高殿之上,而是可能藏於一抹光影、一方水面、一段靜默的走廊之中。而建築師,則如同當代的靈性詩人,在磚瓦之間雕琢心靈的容器,為我們在快速與喧囂之中,保留一席沉靜與省思的所在。

於是,我們走進現代宗教建築,不只是觀看建築,也是在觀看自己心中的神聖與柔軟。正是在這樣的空間裡,建築超越了功能,成為一種無聲的祈禱。

 

Text/Y.S
Photo/原典建築師事務所、Daici An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學設計】台灣智慧宅,打造未來城市的想像藍圖

【看人物】保持距離,就是對草鴞最好的保育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