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私 處 my place是生活風格KOL Grace與先生Kaven共同經營的社群帳號,記錄著一家三口的生活點滴,以及無數與親友相聚、共享料理的美好片段。無論是以廚房與餐桌為核心的居家空間、或是正一步步趨近理想樣貌的工作室,諸多細節共同構築了Grace的日常風景,也構築了她以實用為先的生活實踐。
生活即舞臺,設計是實用的美感
在Grace眼中,好設計是一種可持續的日常美感,它不高調、不矯飾,而是在使用之中展現價值。「我不會因為它很貴或很設計而不敢用,反而是越用越喜歡,越用越能感受到它的好。」這樣的器物,總帶著一點手感與時間的痕跡,不需細心呵護卻仍陪伴長久。
Grace曾於法系廚具品牌擔任行銷,「當時真的是因為鍋子很漂亮才去投履歷的。」完全沒有設計與行銷背景的她,在多年工作的訓練中,習慣性地注意起產品細節,積累了對於餐具與料理搭配的直覺與經驗。與有設計或藝術背景的人可能從理論或學術角度出發不同,她的方法論更多是基於長期的實際操作,這段實戰經歷也成為她辨識和欣賞好設計的一部分。「如今選擇物品時,我總會考慮它是否符合我的實際需求,而不僅僅是好看而已。」
金網つじ的不鏽鋼烤網,就是這種伴隨日常的例子。十年如一日的好用、穩固,讓她即便用過各種不同品牌,最終還是回到這一把熟悉的金網。「刷洗之後還能閃亮如新的感覺,讓我覺得很安心。」語氣裡柔軟的喜悅,似乎反映著器物成了安定內在秩序的一部分,也映照她對生活的審美。
世上不乏各種餐具蒐集控,入手之後珍而重之、將之作為擺飾的人亦所在多有,「但我覺得物件是要被『用』的。」以Yellow Nose Studio的餐盤為例,她不為餐盤安排特定角色,也不是每次下廚都慎重以待,但當一道料理呼喚Grace想起這只餐盤──可能是一盤起司,幾塊甜點,又或捏製成型的炒飯飯糰──她就會小小地set一下,讓餐盤與色香味再次對話。這些選擇背後,是對日常的敏感與尊重:讓器物的特質被看見,讓生活的樣貌,有一點不經意的儀式感。
選物不只是為了追求風格,而是生活智慧
Grace選物的方法不靠品牌,不盲從風潮,也不追求一成不變的完美。「我會以顏色區分各種物件適用的空間。」家中的廚房中多是玻璃與不鏽鋼,便於整理收納;工作室較為潮溼,就以木質色系加上白色調和出溫暖氣氛。在餐桌上則是以不同材質的搭配,讓畫面更為有趣。「如果有透明的玻璃、閃亮的銀器或不鏽鋼、陶瓷器,透過不同質感、高度的堆疊會更有和諧感。」
生活在都會,空間該是最奢侈的資源了,因此Grace在選物、使用時,總是興致昂昂地開發各種使用方式。「像空著的盆器可以拿來放洋蔥或馬鈴薯、玻璃瓶可以插花或儲存其他東西。」有愈多用途,就能衍生出更多價值。
至於「做功課」的方式,Grace坦言自己偏好自然而然的累積。「對我來說,品牌的歷史是一個故事,我更在意的是,擁有之後我們之間的故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符不符合我的需要。」直覺與個人喜好左右她選物時的判斷,當需要更多資訊背景時,具設計背景的Kaven就是神隊友。「我對品牌的歷史沿革或設計典故不夠了解,這時他的知識就是一種保障,不但能辨識出品牌、設計風格,還能讓我避免買到仿冒品。」但如果遇上兩個人的選物品味不一樣時怎麼辦?Grace霸氣地說:「我的廚房我做主!」
物盡其用,是對美的最大尊重
設計在Grace的生活裡,是每日可用、可觸、可感的夥伴,那些被頻繁使用的器物,不只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是讓女兒從生活中習得美感的教具。「我覺得美感不是教得來的,讓她多接觸,她會自己去決定。」從生活、旅行中慢慢累積使用經驗,找出適合自己生活的設計,這樣的選擇來自對生活質地的深刻理解。
對她而言,母職或工作者的身份轉換從來不是價值的減損,而是更知道什麼值得被留下、被珍惜、被每日反覆使用的生活智慧。「如果只是為了要追求好看而做這件事情,好像有點辛苦吧?那就跟住樣品屋的感覺很像,沒有生活的味道。」在溫柔的生活場域裡,好設計不是風格選物,而是一種安然過日子的方式,每一個皺摺與水漬,甚至是一抹苔痕、一塊油漬,都是生活的一頁。
【Grace的日用好設計5選】
01 Yellow Nose Studio x Yuka Tanaka —餐盤系列
以柏林為據點的台灣設計師組合,極簡線條與身體意象結合的陶製餐盤,是為日常注入美感的器具。「我並非因為背景故事而購入,而是被它的線條與手作感吸引。」Yellow Nose Studio為許多柏林的餐廳客製專屬餐具,「在台灣這樣的作法大多出現在fine dining餐廳,我喜歡那種在意的感覺。」當這樣的器物進入她的日常餐桌,就成為某種「隨興中的講究」。
02 Kamaro’an —藺草背簍包、皮革編織水桶包
Kamaro’an以原住民傳統工藝為根,發展出現代語彙的生活物件,Grace擁有兩只包的原因,不在於文化保存的意義,而是因為它們好用、夠耐看,也禁得起歲月與旅途的洗鍊。水桶包上的斑駁痕跡,是一次下雨意外留下的水印,包內翻出來的是OK繃、牙線、太陽眼鏡與迷你錢包,是媽媽日常的證據;可手提可背負的藺草包,是與孩子同行能讓她空出雙手的實用旅伴。不需細心呵護,也不怕摔壞或磨損,正因如此,才真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03 Charvet Editions—亞麻織品
來自法國百年織品品牌,可反覆清洗、極為耐用的布料,是Grace居家生活的必備好物。「雖然它單價比較高,但可以使用超久的啊。」可以擦手、拭乾檯面、清理一些偶然出現的小意外,「總之什麼東西都可以擦,髒了再洗就好了。」一條布巾抵得上千百張衛生紙,有助於垃圾減量,適合有點小小潔癖的人。
04 Bergs Potter—盆器
「陶盆用久了會有它自己的樣子出現,可能會長些青苔、有點斑駁,有它自己的風格。」Grace坦言自己養死過不少植物,植物可能要換盆、會死掉,但盆器可以持續使用,且會隨著使用時間推移而產生獨特的樣貌,呈現器物與時間互動的美感。
05金網つじ—不鏽鋼烤網
一把以單一材質打造的金網經年不壞、好用十年,是Grace廚房裡低調卻可靠的夥伴。全不鏽鋼的材質不需特別照顧,不須擔心陶瓷層剝落、也無須擔心複合材質間的照護落差。「廚房是我重度使用的地方,在有限的空間裡我不習慣有太多小家電,在收納與視覺陳列上略顯雜亂。它可以是烤箱也能是烤麵包機,清潔又方便。」是能在日常中默默一物多用的好幫手。
Text/林蔚秦
Photo/許家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