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旅行,是一場與世界的對話。而設計師與建築師,總在途中尋找線條與光影交織的靈感之所。與誰同行、因何啟程、在哪裡停留──每段旅程都是一頁設計的註腳。今年,我們拾起他們記憶中的風景,編織一份旅行清單。跟隨他們的眼睛,去感受一個地方如何靜靜說話,如何啟動心中的空間想像。
在陽明山完成「裏山」以及為「0km山物所」打造城中山林入口,一攬芳華主理人陳元慶從一位非專業的門外漢,成長為台灣當代庭園創作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他的庭園美學塑成,除了一身自學的硬核技術外,更實地走訪多座日本名庭,旅行成了他不可缺的美感與靈感之源。
從豪門家族所造的根津美術館到上野東照宮特別建置的靜心所,從燦爛華麗的京都金閣寺到清寂簡約的日本龍安寺,而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日本庭園設計,更成為他心之所向的風景。
京都金閣寺:堂皇的權力與求道之路
初入門庭院世界,陳元慶最先被京都金閣寺所感動。金閣寺為足利氏第三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所建的禪修之所,實際寺名為「鹿苑寺」,因其舍利殿外牆貼滿金箔裝飾,故俗稱「金閣」。
金閣寺的庭園為深受中國園林思想影響的典型洄游式佈局,庭池與樹木並非自然天生,而是經過人工上百年雕琢而成,極度堂皇富裕,反映出貴族雄厚的實力。他說,這座院子的設計意圖很明確,便是「不讓人停留」,要人繞池行走,從各個角度欣賞金碧輝煌在自然中流轉的樣貌。
古今中外所有藝術,不論是畫作、盆栽、建築或是庭院,大抵上都在映射人們心目的理想世界,在西方名為「天堂」,在東方名為「極樂世界」,而景觀亦是師法自然而實現天堂的場所。
在金閣寺裡,陳元慶特別提到在卡通《一休和尚》中經常出現的「陸舟之松」,樹齡已有600多年。這株五葉松有很獨特的橫伸長枝,為演化自中國「迎客松」的典型樹形。古人以「舟」來命名,隱涵「駛往天界之船」的意思,便是天堂理想的投射之一。

↑初入門庭院世界,陳元慶最先被京都金閣寺所感動。
京都龍安寺:封閉五感在少裡見禪機
身為造景師如何觀看一座院子?陳元慶說,方法很簡單,便是用「五感」去審視一座院子的創作。
他說,至高的庭院設計應同時滿足視、聽、嗅、味、觸覺感受,為了體現聽覺與觸覺,許多院子會設計庭池,或是用簡約版的竹筧「鹿威」與「水琴窟」,添增流水的聲音與清涼來滿足五感要件──而同時,聽音也有「觀世音」傾聽世間聲音而得道成佛的意涵,那也是對於天堂的心之所向。
也因此,在越富裕的時代裡,庭池也往往越大,而在貧窮時代裡,庭池也往往越小,甚至在室町時代發展出所謂「枯山水」的傑作,京都龍安寺的方丈庭園即是石庭的代表。
每座院子的表現與建造的時代背景有關,陳元慶習慣在走訪之前先讀歷史,才能看出其中的道理。「最有意思的是,方丈庭園內有15顆大小不一的石頭,但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人們總只能看到14顆。這缺席的一顆,正是庭園所欲傳遞的禪機──提醒人們慢慢看、慢慢想,去思考自己心中少了什麼。」

↑京都龍安寺的方丈庭園,是日式枯山水的傑作。
上野靜心所:欣賞「沒有」的歸零之所
有別於京都,在東京表參道不遠處,有一座由東武財閥後代所建的「根津美術館」,裡頭有一座以楓樹為主題的庭園,並且有建築大師隈研吾所設計的美術館,以及現代茶屋般的咖啡NEZU CAFÉ可以坐下欣賞慢看。

↑根津美術館裡頭,有一座以楓樹為主題的庭園。
此外,在上野東照宮裡還藏了一座罕少人知的院子──靜心所。2022年完工的靜心所,是一座很新的院子,設計者並非傳統庭師,而是日本新銳建築師中村拓志,它既是一座院子,也是一座建築。
「彎腰進入靜心所,許多人會為它的『小到離譜』與『什麼都沒有』感到驚訝。」陳元慶描述這座院子的極簡程度,便是一座很現代的簷廊、一道開了小洞的牆、一片鋪了石頭的地以及中間的一棵老樹。

↑2022年完工的靜心所,既是一座院子,也是一座建築。
「初入其境,你或許會疑惑:這座院子究竟要讓人看什麼?其實,它要你凝視的,正是『沒有』。」當人們用彷彿鞠躬的低姿態,謙卑地進入靜心所的廊空間時,卻因為屋簷刻意壓低的關係,神木只露出1/4左右,呆呆坐在廊上,眼前只有樹幹,這個院子要人們看的不是風景,而是「時間」與「過程」。
「正因為什麼都沒有──沒有庭池的水聲,也沒有鹿威的敲擊,一切都安靜下來時,這個院子告訴人們學習安靜,在安靜裡聽見自己的聲音。」陳元慶遊走於日本名庭小旅,如同靜心所的現代枯山水,他觀察日本景觀思想也逐漸轉變,從京都的傳統庭園,到東京的極簡空間,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景觀語言,也映照出人們對『天堂』的想像不斷演化。
Text/FunnyLi
Photo/陳元慶、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