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

 

台灣在日本時代的明治風流建築,不僅有氣勢恢弘的紅磚白石西方歷史主義建築,還有靜謐優雅、歲月悠長的和風建築。其中,以黑瓦木構為主的日式平房(日式宿舍),和靜清雅且靜靜散發歲月悠長光影,更是台灣和風建築中數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的類型。

 

日式宿舍的空間布局與功能

日式平房不僅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亦充分體現了和洋融合的建築特點。例如台灣總督府官邸的「和館」,採用榫卯工法,全木構建造,並設計有面向庭園的起居室,讓室內外空間相互連結,自然融入環境之中。這些建築不僅彰顯了當時的工藝水準,亦展現了日式居住文化的精髓。

高等官官舍如台北帝國大學(現台灣大學)校長宿舍,以百坪獨棟建築為主,內部配置包括接應室、書齋、食堂等多功能空間。而判任官官舍則根據職級劃分為甲種、乙種、丙種與丁種宿舍,其建築規模與空間配置各有不同。例如,丙種與丁種宿舍多為雙併或四連棟建築,空間緊湊,甚至不設置浴室,需依賴公共澡堂。

↑台北賓館主建築西側增建的日式木造平房「和館」,屋內以木造廊道與主樓相連,與「洋館」同構成當時日本上流社會時興的和、洋混合式建築特色。

 

辛志平校長故居的典範

位於新竹的辛志平校長故居,別稱「辛公館」,為擁有雅緻庭院景觀的獨棟建築。原是日治時期新竹中學校配屬長官宿舍,屬於第二種高等官官舍;1945年,辛志平接任新竹中學校長時遷居此地,辛校長生活簡樸,入住後沿用既有空間,因而完整留存下當年官舍的空間特色。

↑「辛公館」建築外觀為黑瓦「入母屋造」屋頂,搭配「押緣雨淋板」牆面,細膩的日式建築語彙,彷彿時光停駐,讓人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靜謐之美。(圖片出處:辛志平校長故居

「辛公館」外觀採黑瓦「入母屋造」屋頂,搭配正統日式風格的「押緣雨淋板」牆面。甫進門的西式接應室(客廳),為鋪設木質地板的西式空間,與鋪設榻榻米的日式起居室相連,反映當時室內空間則呈現和洋折衷的特點。

續往內的私人空間為鋪設榻榻米的「座敷」(起居間)與「居間」(臥室)相鄰配置,形成居臥空間可彈性調節使用的「續間坐敷」布局。座敷外側則設有「緣側」,係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具通風擋雨功能,為日式住宅的重要特徵。

↑座敷是傳統日式住宅中離入口最遠的房間,通常面對緣側及庭園,是接待客人的重要場所,為日式住宅的重要特徵。(圖片出處:辛志平校長故居

 

台灣和風建築的本土適應

台灣的和風建築在引入日本技術與風格的同時,亦因應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改良。例如,台灣和式建築的屋頂形式包括「入母屋造」、「切妻造」與「寄棟造」*(注)等形式,後兩者尤其適合台灣高溫多雨的環境。台灣的雙併日式宿舍,以寄棟造屋頂最為常見,而連棟日式宿舍(長屋),通常屬於形式最為簡潔的切妻造屋頂。

↑台灣和式建築的屋頂形式,因應高溫多雨的環境的氣候條件進行改良,不論是出簷、山牆或是五脊四坡的設計,更加易於導風洩水。

台灣和式建築的牆面形式,除了「押緣雨淋板」,還有常見的「南京雨淋板」。有趣的是,幾乎被我們視為日式宿舍特色之一的「南京雨淋板」,其實源自英國等歐洲地區,也為美國新移民於開發西部時所沿用,而後日本於明治維新開拓北海道時,為因應以木材快速興建工廠與房舍等需求,藉由當時所聘僱的美國工程師,便將南京雨淋板工法從美國引介到了日本,從而又來到了台灣。(延伸閱讀:【明治風流】走過百年,明治時代建築風格論

屋頂結構方面,台灣日式建築初期多採日本傳統的「和小屋組」桁架,但為提升抗震性,逐漸改用學自西方的「洋小屋組」屋架,洋小屋組在日本,一般多用於工廠、倉庫、禮堂等「較大規模建築」,但這種結構在台灣甚至運用於日式宿舍等小型建築。

此外,為了兼顧採光與減緩日曬,多增加開窗並於角落處設計L型出窗等;地板架高基礎與窗臺下加裝氣窗,是為了適應潮溼氣候與白蟻問題的設置,亦成為台灣和風建築的一大特徵。

↑地板架高基礎與窗臺下加裝氣窗,是為了適應潮溼氣候與白蟻問題的設置,成為台灣和風建築的一大特徵。

台灣的和風建築,在日式建築融合西方建築的基礎上,從而又在自己的土地上,順應著在地風土,長出了自己獨特的樣子;不論是現今知名的「齊東詩社」、原為料理亭的「紀州庵」、具絕佳山景視野的二層樓檜木建築「太平山俱樂部」、亦或是青田街與溫州街的「台大教職員宿舍群」等,在在體現了建築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珍貴之處。如何讓這些歷史建物,不會隨著歲月的掏洗而盡失風華,依舊考驗著當代的我們。

↑「紀州庵」原為傳統日式料理亭,典雅的建築融合庭院景致,現今作為文化空間,延續歷史風貌,以文創活動與展覽賦予新生命。

注:具出簷及山牆的「切妻造」(懸山頂),兼具防雨及通風功能;而具五脊四坡、更加導風洩水的「寄棟造」(廡殿頂)(因不具山牆、通風性略差)常見於台灣沿海;「入母屋造」(歇山頂)則可視為上側的懸山頂與下側的四坡頂之結合,也兼具兩者優點。

 

Text/朱惟君
Photo/辛志平校長故居、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明治風流】走過百年,明治時代建築風格論

【名人書房】林峻丞:閱讀,是生命的補水滋養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