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將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從氣勢恢弘的總統府到靜謐光影掩映的青田街,從展示現代美學的當代美術館到培育莘莘學子的建中紅樓,即或緩步慢行於山城小站或偏鄉一隅,依然可與造型典雅、日治時期的火車站或老郵局驚喜相逢。

 

日治歷史背景,形塑台灣西洋建築主基調

台灣的日治時期建築,當年隨著日本政府積極建設台灣而於此落腳,包括「官廳、銀行、專賣局等公共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以及「和風建築」等;而後也如同有機體般、從首都的政經中心展延深入至台灣各處,自北往南,從都市到鄉里,從官廳到民居,從宏觀到細微處,其所彰顯與蘊含的古典建築美學,既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台灣風貌的主體性,至今也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輩建築師。

如同日本的近代建築,台灣的日式建築也肇始自明治維新(1868年)到大正時代初期(1926年)之間,日本政府意欲奮起、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一切進步文明,包括積極延攬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孔德(Josiah Conder)任教於工部大學校造家學科(後來的東京帝大建築學科),冀望以西方建築形式風貌重塑並宣告國家嶄新氣象。

↑東京車站是辰野金吾的代表性作品,紅磚搭配白色橫飾帶以及半圓拱、塔樓的組合為經典。

受教於孔德的辰野金吾、片山東熊等人,構成了日本第一代建築師的主力。接棒孔德建築教育的辰野金吾,後來發展出「紅磚立面、相間以灰白飾帶,搭配如王冠般的塔樓或圓頂」的「辰野風格」建築;而後隨著近藤十郎、松山森之助等第二代建築師帶至台灣,陸續設計出台灣總督府、台大醫院、西門紅樓等帶有顯著「辰野風格」的經典建築。

↑森山松之助師承辰野金吾,其設計的台灣總督府風格與東京車站高度相似。

而不論是以辰野金吾所代表的英國派,或以松崎萬長所代表的德國派等,此一時期的建築,隨著建造技術之進展,各類西方古典建築風格已不再為結構力學所限,其中豐富多樣的建築語彙便成為了建築師隨意搭配運用的元素,包括古典石造(或仿石造)牆面、法式馬薩式屋頂、英式紅磚(或仿紅磚)立面、仿希臘式立柱、仿巴洛克風的華麗浮雕山牆等。這類打破西方傳統形式規範的歷史主義式樣建築,構成了日治時期台灣西洋建築的主基調。

↑打破西方傳統形式的歷史主義建築,構成了日治時期台灣西洋建築的主基調。(圖為新竹湖口老街)

 

跨越海峽的交流,適應當地風土文化轉譯

事實上,在學習設計西方建築的過程中,日本建築師亦不免返身探問:何謂具有日本特色之建築?因而發展出兼具日本文化元素的西洋建築以及融合西方建築元素的和式民居,例如辰野金吾在設計東京車站時,於穹窿內部設計了動物生肖、秀吉頭盔等日本民俗圖案;以及民間匠師在建造和風建築時,於屋頂架構改採以西式屋架的洋小屋組*(注1)等。

↑台灣早期有不少小型住宅的屋頂都採洋小屋組搭建。(圖為雨耕建築師事務所修復花蓮豐田移民指導所的木桁架架構前後對照圖)

從歐洲到日本,從日本到台灣,隨著在地文化轉譯、以及為了因應當地氣候風土,落腳台灣的西洋建築因而也產生了細微的變奏,呈現在地獨有的建築樣貌與文化多樣性。

例如,當年辰野金吾將維多利亞安女王樣式加以變化、形成華麗典雅的辰野風格,主要應用於車站或銀行等商業性建築;然而,森山松之助來台加以應用設計時,卻未加區隔,甚至用於象徵最高威權的總督府,這和日本本土以及英國間都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此外,台灣西洋建築的窗框邊上,也常出現裝飾有鳳梨等台灣特產水果的紋樣,別具風情。

↑星巴克保安門市的前身為葉金塗古宅邸,外觀上能清楚看見鳳梨等立體泥塑裝飾象徵商行。

而為了因應台灣多雨潮溼的氣候風土所作出的細節變化,也讓台灣與日本的和式建築「頗不相同」,例如地板抬得更高、南京雨淋板*(注2)轉角處另覆以板金保護、建築角落採L型出窗*(注3)等;這些細節,甚至讓近年來多次跨海來訪、深深著迷於台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渡邊孝義真切感受到了一種「異國情調」。

↑雨淋板牆為日式住宅的典型外壁,因工法不同有所略分,左邊為日式雨淋板,右邊則為南京雨淋板。

 

時代風格流變,折衷式建築走向簡約樸實

當年,日本本土於推展嶄新西洋事物之際,難免一定程度上受囿於保守勢力牽制;而作為殖民地的台灣,相對開放,陸續來台希望一展長才、日本年輕一輩的建築師,因而更有發揮的空間,可以大膽實驗所學。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建築,因而有機會呈現出比日本本土更為精采多樣的風格,甚至當年全日本帝國的第一棟全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早於日本、率先於台灣出現(為舊時台北市電話交換局)。

在歷經了石造、磚造與鋼筋混擬土等建築形式後,台灣於1920年代,部分建築開始減去過於繁複的裝飾,陸續出現融合現代與古典的「折衷式建築」,如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或台南警察署等。到了1930年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加上一觸即發的二戰沉重氛圍,此時的台灣西洋建築,大多一改早前華麗多變的歷史主義式樣,走向線條更為簡約樸實的現代風格。

↑原台南警察署為折衷主義的裝飾藝術式樣建築,現為台南市美術館一館,展示在地藝術家作品。

歷經百年風華,台灣日治時期的西洋與和式建築,既體現著台灣獨特的氣候風土,也沁潤著漫漫歲月裡常民生活的軌跡與溫度。

如今回看,其作為日本統治時期的歷史遺跡,意義相對稀薄,轉型作為文創基地或時尚觀光地景的意義反而相對顯著,既是我們所得以自豪的歷史文化資產,也強化了土地與地方認同,其在建築美學與人文精神層面上,仍將深遠影響著當代的我們。

↑樟腦工廠的紅磚六合院落成於1918年,是華山園區歷史第二悠久的建築,細節洋溢辰野的特有風格。

 

*注1:洋小屋組為西式屋架組造法,可用小徑木來架構沒有柱子的大空間,桁架工法充分展現力學之美,日本多半用於較大規模的建築,台灣連住宅也時有所見。

*注2:雨淋板是在房屋外牆鋪設上下略為交疊、一片一片的横向木板,又稱為「魚鱗板」牆,日文又叫「下見板」。日式雨淋板的直向會再以數條長木條壓緊,而工法略有不同的南京雨林板(又稱英式雨淋板)形式,則直接採橫向設置交疊,讓雨水順波度而下。

*注3:日式房舍的角落,會以L型方式將窗戶向外推,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建築師的擬洋風建築特徵之一。

 

Text/朱惟君
Photo/几木、雨耕建築師事務所FB粉絲團、Starbucks Taiwan、Keith Tarrier、Jack Hong、Richie Chan、leungchopan、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步登公寓】華江整宅,走進過去的未來

【李芝瑜專欄】旅讀,東京建築名家與當代建築空間美學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