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知識之路,去一個地方,如果能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建築、生活有所認識,旅行的記憶想必更加鮮明、值得回味。京都有不少佛教寺院是旅遊名勝,而這些寺廟裡超過一半都有枯山水庭院,其抽象、純淨的魅力空間,吸引著全世界遊客專程前往一覽其風采。不過,面對由細沙、礫石所勾勒出的景致,你真的有看出什麼嗎?

枯山水以砂喻海、以石喻島,實則無山無水,如此絕妙的世界觀跳脫了物體的本質,在天地人之間自問自答、靜觀己身,與其說是美學的表現,或許更貼近哲學的思考。庭園本身並不具有遊覽或信步其中的機能,主要功能是讓觀者能靜心冥想思考。以下從枯山水的表現形式出發,讓我們試著「看懂」枯山水庭園,下回有機會造訪時,用不同角度遊歷這些日本美學之境吧!

平庭式枯山水:龍安寺方丈南庭、圓通寺

在平面上以白砂、石組配製而成的平庭式枯山水,其間沒有起伏,在平地上搭建。

以京都龍安寺方丈南庭為例,方丈南側由土塀環繞的黃金比例1:1.168空間中,鋪設了完整的白砂,表現一望無垠的大海意象,僅以苔蘚岩石點綴,自東起於對角線上以「五、二、三、二、三」的數目分5組配置了15座岩石,吉祥的奇數組合,為室町時期之後常見的手法。有趣的是,不論從哪一個角度欣賞,都會看不到其中一顆石頭,寓意著人生的不圓滿。

↑龍安寺方丈庭園是京都最知名的景點之一,以白砂、石組抽象化爲海、島、林,勾勒出一處世外桃源。

京都圓通寺庭園以雄偉的比叡山為借景,在平面的庭園中,以直線的植牆與比叡山坡度和緩的稜線形成對比,而近處空無、至遠處才配有石組的形式,是江戶初期枯山水的特徵,將石組的大部分深埋入庭中,也源自於當時追求平面美的想法。

↑圓通寺背對於比叡山,為了保護美麗的庭園景致,京都市還制定了眺望條例,以便保障借景。(圖片出處:京都フリー写真素材集

準平庭式枯山水:南禪寺本坊方丈庭園

在以平庭式枯山水為基礎的庭園中,在平鋪的白砂以人工堆積砂丘或安放高度較低的假山,寓意理想之境地。

京都南禪寺本坊方丈庭園,於方丈前鋪滿白砂,在素淨的白砂上掃出線條,造成無水卻似有水之效果,並沿著牆緣由遠至近、安放由高至低的石組,以象徵老虎一家過河的模樣排列著,有老虎想帶著虎子越渡到淨土的悠遠意境,被稱為「虎子渡庭」。

↑南禪寺方丈庭園為渡子形式的原創,後來演變成為一種枯山水庭園的基本樣式,被稱為江戶初期的枯山水庭園代表作。

枯池式枯山水:西本願寺書院庭園

由石組圍出池泉庭園般的水池樣式,多半設有石橋,池中無水,用沒有紋路的白砂比喻靜止的池水,因此亦被稱為「象徵式枯池」。

位於京都市下京區的西本願寺,其書院庭園為江戶時期3大庭園之一,因仿中國江西廬山山麓的虎溪絕景,借御影堂的屋簷為廬山,故又名「虎溪之庭」,雖是枯山水卻予人池泉庭園的印象。這座庭園所使用的石頭,都是從豐臣秀吉的宅邸「聚樂第」所運來,石橋左側為龜島、右側為鶴島,架在兩者之間的石橋長達4公尺,其長度反映著當時日本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內心的自慢豪情。

↑西本願寺書院庭園以枯山水創造出池泉庭園的印象。(圖片出處:西本願寺

枯流式枯山水:大德寺大仙院庭園

相較於枯池式以白砂象徵靜止池水,枯流式則是用砂紋及小石表現流水的庭園。庭中安放了大量使用象徵陸地的石組,當砂流遭逢石組、形成新的纹路,即砂纹。

京都大德寺的大仙院庭園是繞著正堂四周而展開,庭中南側玄關旁邊有兩堆示意大海的沙堆,走廊前面是一個放置在白沙上的船型石頭,白沙代表大河。庭中東側狹窄的部分安放了不同尺寸、大小各異的石頭,象徵陡峭高山與深谷的自然環境,枯水瀑布中的兩座立石,分別為右側的不動石與左側的觀音石,白砂從此流向大仙院的廣大庭園,巧妙地以砂石與植物表達溪河從山中奔流入海的情景。

↑大德寺境內有24座塔頭,其中大仙院為開放的4座之一,除了其本堂是國寶外,深受中國宋代山水畫影響的枯山水庭園也被指定為特別名勝。

 

 

特殊形式枯山水:銀閣寺銀沙灘

此外,亦有僅以白砂鋪排而成的枯山水等特殊形式,如京都銀閣寺的銀沙灘,僅以砂粒做出抽象的紋路與砂山,是跳脫了固有形式的傑作,不少人為此慕名而來。

↑京都銀閣寺大名鼎鼎的銀沙灘,白砂弧線從不同角度欣賞會呈現變幻的迷人風貌。

 

Text/林蔚秦、采綠
Photo/西本願寺京都フリー写真素材集、Kanisorn Pringthongfoo、Sergii Rudiuk、Giftography、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侘寂美學】日庭園至高之境:枯山水

【侘寂美學】飛花落院 隱身山林的和宅祕境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