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循自然與人的共生關係打造的日本傳統庭園中,用白紗與石構組而成的「枯山水」是其中最純淨的型態。相對於深受隋唐與朝鮮影響的池泉庭園、隨著茶道文化發展而成熟的竹山林泉庭園,枯山水庭園融入日本禪學思想的寧靜與寂然,展現了與其他寫意園林全然不同的風致。

在極簡的景觀中有所領悟

枯山水有假山水、故山水、涸山水、乾泉水、古山水等種種不同的別名,這些名稱中也各自表徵著這種庭園型態的特色。那麼,枯山水是怎麼來的呢?

早在飛鳥時代(6世紀),日本便已出現了以各種形態擬似水文的庭園形式,而現存關於枯山水最早的紀錄,則始於平安時代(11世紀)的庭園造景書《作庭記》。當時枯山水尚非獨立的庭園樣式,而是指附屬於以池為中心的池泉庭園中、以岩石組成的假山野徑之景。鎌倉時代(12世紀)禪宗傳入日本後,禪寺庭院中才開始有了展現其宗教觀的石組,但此時的枯山水仍僅僅屬於庭園景致的一部分。

↑約莫14世紀,日本整座庭園皆以枯山水為景的形式終於成形。

室町時代(14世紀),整座庭園皆以枯山水為景的形式終於成形。在主政的足立氏支持下與禪宗結合,不具遊玩性質的枯山水,成為最適合藉由坐禪冥想進而靜心參悟、透過自然觀照己身的場域。室町時代初期的枯山水庭園多採抽象的表現,象徵著風、水、海的白砂上點綴著代表島嶼、山體的岩石;進入中後期後,更進一步融入了水墨畫的濃淡山水與透視意象。

臨濟宗的僧侶夢窓疎石,是鎌倉末期至室町初期最著名的園藝家,北自岩手縣、南至高知縣都有他行腳修行的蹤跡,他更留下了西芳寺、天龍寺以傳達禪意為旨要的枯山水庭園,不僅是日本的國家特別名勝,更是世界遺產的瑰寶。

↑天龍寺曹源池為寺內唯一保留創建原樣的空間,是由夢窓疎石所構築的庭園,名列世界遺產。

端看枯山水的一砂一世界

歷經數百年的演變至今,現代日本枯山水庭園已衍生出多種表現形式,而不論是何種類別,枯山水仍有數項基本的構成元素。

苔蘚
枯山水庭園中的植物可大可小,唯有苔不可或缺。日本有2,000餘種的苔類,其中常運用於枯山水的有金髮蘚(Polytrichum commune)、美姿野馬騣(Polytrichastrum formosum)、檜葉金髮蘚(Polytrichum juniperinum)、大檜蘚(Pyrrhobryum dozyanum)、大灰蘚(Hypnum plumaeforme)等,隨著季節與環境的不同呈現微妙的色彩變化。

方丈
過去在多數的寺院中,住持的居室「方丈」南側鋪有代表清淨意涵的白砂,作為執行儀式的神聖場域;待儀式改為在室內舉行之後,這片鋪有白砂的空間則轉而改建為庭園,也成為枯山水的主要位置所在。

溝堀
溝堀的意義如同畫框或相框,左右了視覺效果的呈現。多數的枯山水是建在低於地面的高度上,溝堀有助於凸顯庭園景觀。

白砂
在平坦地面上表現出水流紋路的白砂,同時具有視覺效果以及調和石組與植栽的作用,描繪這些紋理的作業與禪宗的修行相通,不少住持都是親自進行,不假手於他人。京都的枯山水多選用以白色花崗岩碎成的1公分砂礫,描繪紋理時以笤帚、耙耖為工具,繪出平穩的漣紋、流動的波紋、表現水面變化的渦紋、由渦紋變化而成的渦卷紋、獅子紋,還有以半圓形連接成的片男波、由片男波變化而成的網代波、青海波等。

石組
枯山水的石組隨著種類不同代表著各種意義,如在世界中心的須彌山、代表西方三聖的三尊石、代表釋迦牟尼16弟子的十六羅漢石、表現瀑布激流的瀧石組、象徵長壽的鶴龜,在展現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蘊含了各種故事。

枯山水的美,隨著時代與造園方式而異,而在這片獨特的空間中,無論在庭院邊緣眺望「水景」,或純粹欣賞流砂曲線形成的風景,單一的欣賞方式從不存在,依觀者視角有無數變化的枯山水宇宙,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覓一隅安寧。

 

Text/林蔚秦
Photo/maodoltee、Kanisorn Pringthongfoo、Rolf_52、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侘寂美學】日系筆觸當代美學 體現留白的人生況味

【侘寂美學】茶道,日本人喝的是一種心境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