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審美不同,美感是種自潛意識驅使而出的本能反應,是種藉由內心與客觀事實不斷對「美」磨合、協調的經驗累積後,內化為生命中一套系統化的主觀標準。廣泛地探索新事物固然重要,但培養美感更不能忽略的是,我們需要時間去思考、去感受、去反覆辯證。

 

即便日常生活中培養、體驗美感的機會俯拾即是,例如親自置身於一場「展覽」中,其提供的空間及氛圍,或許能讓人更有效率地消化對美的感觸,但是,究竟如何透過觀展培養美感?

 

練習感受及觀察

問起身邊朋友對展覽有什麼心得,時常得到「沒什麼感覺。」之類的答案,有時甚至會忘記自己是否看過某場展覽,雖然無法斷言,但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多數狀況都源自無法,或是無暇與作品產生共鳴,因此只能徒留到此一遊的打卡照片,此後就成為漸漸消逝的過眼雲煙。

 

在培養美感的路上,「感性」是絕對必須。無論什麼類型的展覽,打開身心的感知能力去欣賞,都會比事前蒐集大把資料來得更容易理解作品,因為人類是深受情感、經驗支配的感性動物,只有將客觀事實在腦海中轉化為自己的主觀感受,才有可能真正累積這些吸收美的事物。

 

雕塑巨擘羅丹曾説:「四處皆美,我們沒有看見,並不是因為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保持好奇、時時觀察,也是美感養成中重要的一環。展覽除了作品以外,小至門票,大至群眾動線、陽光照射的角度及時間,都有可能是整個藝術體驗的一部份,經由主動探索及發現,甚至不斷在心中對自己、對美、對創作者提出問題,這樣的觀展過程是任何導覽手冊都無法取代的。

 

舉日本豊島的豊島美術館為例,裡頭沒有陳列任何一個作品,整座建築,乃至於周圍的風吹草動、蟲鳴鳥叫、藍天白雲,甚至是同時待在展場內的每一位訪客,都是藝術的一部份,倘若沒有靜心地感受、觀察,就無法領略到此處為何而美。

 

沉澱、吸收與重整

在經過情感面的感受與連結後,接下來則需要進一步整理紊亂而不成系統的情緒,很多人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既不擅長寫作、也不懂繪畫等技能的狀況下,不知道如何將心中所感記錄下來,其實不需要想得過於困難,和家人朋友分享觀展心得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在組合語句以供清晰闡述的同時,不知不覺就為思緒做了很好的整理,在這個階段,時常可以驚見原先沒有意識到的美。

 

再者,如同看不懂電影某些情節時,回家後會上網搜尋影評尋求解答一樣,我們總是會在感性之餘,產生對展覽的種種疑惑,透過種種管道解決疑惑是件好事,是使知識更加遼闊、使美更加深刻的來源,但與此同時,必須接受並且意識到:世界上並非所有問題都有唯一解答,有時候,找不到答案的問題,才是隱含美的存在。

 

如果下回有人好奇究竟如何培養美感,不妨運用前文所提,帶著他一起縮短與美感之間的距離。

 

text/朱昕茹 Hannah Chu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