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瑜專欄】在東京與台北之間,重新思考空間的可能

【李芝瑜專欄】在東京與台北之間,重新思考空間的可能

本期介紹的兩場展覽在東京,兩場展覽在台北,四場皆以建築與空間為核心,卻切入截然不同的脈絡與感官經驗。如同散布在城市中的四個節點,讓人在移動與停留之間,重新思考空間與人、作品與場域之間的各種可能。   正值立秋時分,暑氣未歇、秋意漸近。若還在放暑假,或是周末有閒,不妨走進這些展場,讓自己在光影與空間之間,找到一些新的靈感與節奏。   〈Tokyo〉東京的草月會館:花道、石庭與透明建築的靜謐呼吸...
【看展覽】2025好感空間展,一場從生活中長出來的設計策展

【看展覽】2025好感空間展,一場從生活中長出來的設計策展

在這個總是加速的年代,好設計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美學標竿,而是滲透在日常中,成為讓人放慢、沈靜、感受的生活方式。今年小暑將至之際,由佶士達展覽策畫、CS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共同協力的年度盛會──第三屆「好感空間展」熱鬧登場,從生活及風格的角度解構材料與日常的關係,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一種關於當代生活、設計與價值的提案。   策展式商展:以觀點為引,匯聚創意與對話的場域...
【看展覽】島嶼之間的設計語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的建築對話

【看展覽】島嶼之間的設計語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的建築對話

在日本四國與本州之間、波光粼粼的瀨戶內海上,散布著一座座島嶼。這些島嶼曾因高齡化與人口外流而被遺忘,但自2000年代以來,透過藝術與建築的介入,逐漸轉化為一場關於地方再生的美學實驗室。2025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將再次登場,以建築與設計為線索,串連自然、歷史與人文,打造出屬於島嶼的當代表情。   瀨戶內藝術祭的誕生:從荒廢到再生的空間詩學...
【李芝瑜專欄】建築的盛宴,文明的劇場:2025大阪世博紀行

【李芝瑜專欄】建築的盛宴,文明的劇場:2025大阪世博紀行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看展覽】走進 teamLab Planets TOKYO DMM──在光與水的邊界,重新感覺自己的存在

【看展覽】走進 teamLab Planets TOKYO DMM──在光與水的邊界,重新感覺自己的存在

有一種體驗,不需要言語,不靠理解,卻能深深穿透身體與心靈。位於東京豐洲的teamLab Planets TOKYO DMM,正是這樣一個場域。這裡不是傳統的美術館,也不是攝影打卡的展場,而是讓身體成為媒介、感官成為引路者的空間裝置藝術展。   ​自2018年開幕以來,這個由日本藝術團體teamLab打造的展覽,為國內外訪客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在有旅遊業「奧斯卡」之稱的世界旅遊獎(World Travel Awards),teamLab Planets 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