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俯拾皆是的日常事物,領略簡樸淡泊的心境,在日本的文化與生活之中,這些源於侘寂的美學意識,日本茶道尤以為甚。源於侘、落實於茶的美學之道,如今仍方方面面地影響著日本文化中的建築、美術、思考及生活型態。

在日本有「茶聖」之稱的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茶道者,僅燒水點茶而飲也。」茶道可以只以飲茶為樂、其餘皆空,也可以視為了解自我本性的工夫;是藝術,也是修行。 

點一碗茶作為潔淨心靈儀式

西元7、8世紀時,日本留學僧首次自中國引入了飲茶文化,在平安時代(9世紀)初期,擅書文花道的嵯峨天皇即知飲茶。鎌倉時期起(12世紀末)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為當時的茶會染上了奢侈華麗的風尚。

至室町時代中期(14世紀),隨著日本的商務活動蓬勃,也出現了以清寂簡樸為美的反思,村田珠光禪師於此時首創了四疊半的「草庵茶」,樹立了以清心為本的茶道,從享受到崇尚寂簡的境界。自此,日本茶道從生活的藝術融入了修身養性的禪道,村田珠光也因而被尊為「侘茶」始祖。

日本茶道的正式興起,則是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期(15世紀)。茶室寧謐沉靜的氣氛,讓武士們得以忘卻廝殺之惡與生死之懼,臨陣前的一碗茶,既是鼓舞也是療慰,因而受到掌權者大力推廣。千利休正是在豐臣秀吉的保護與支持下,發展出「侘茶」的完成體、完善了茶道的禮儀,為現今的茶法、茶具、茶室、茶湯立下典範。

↑從準備、入座、問候、點泡品茶、鑑賞器具等一連串幾近於儀式的流程,是藝術,也是修行。

千利休的茶道儀式與獨特美學

千利休認為茶道的精神與宗旨在於「和敬清寂」四規,從泡茶的技術、器物、禮儀、流程、書畫掛軸、所飾花草乃至於建築,無所不及。

論及日本茶道時中常見「數寄」一詞,「數寄屋」指的是草庵茶室,「數寄者」則指嗜茶之人、精茶道者。在裏千家茶人多田侑史《数寄―茶の湯の周辺》一書中提到,「茶道乃求未竟之美,從不整與偏奇中尋求生命之道,故曰『數奇』。」

數寄既是嗜極、也是痴極的原因,在於茶道是在種種藝術以及與會者的協調與配合之間成就一個即興而特殊的空間,創造一期一會的世外桃源。其間或有缺憾、或有未竟之筆,但也正是這些未竟,讓片刻與不足更顯美好。

從準備、入座、問候、點泡品茶、鑑賞器具等一連串幾近於儀式的流程,看似優雅而不經意一舉一措的動作,都是歷經4百年練成禮儀誠於內而形於外的精髓。虔誠的溫碗、檢查、清潔、入茶、舀水、點泡、呈茶,透過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讓客人感受到主人的誠意,並在處處流淌的季節感中一心一意地感受這份美好,這一碗茶沉靜了心境,也帶來了體會和敬清寂的機緣。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席,在狹小的空間裡展現了獨創的世界觀。

疊榻榻米闡述的悠遠禪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席,大小以四疊半榻榻米為標準,大於此者為廣間、小於此者為小間。這個比例由戰國時期(15世紀)的茶人武野紹鷗所制訂,在狹小的空間裡展現了獨創的世界觀,可說是一種從限制空間所生出的空間美學。

現存的古代茶室中,代表裏千家簡樸風格的今日庵、宣示表千家恬靜風格的不審庵各有千秋,但仍以日本最古老、也是千利休唯一現存的國寶級茶室待庵最具代表性。待庵以原木搭配柿葺屋頂,黑樹皮與稻草土牆等天然素材的選用呈現自然不造作的美,極端簡樸的設計與用料,也反映了千利休對於萬物和諧共處的想法。

↑妙喜庵內保存千利休唯一現存的茶室,是被指定為國寶的待庵,設計與用料極為簡樸。

一期一會之美能讓世界轉動

待庵也是第一個設立了「躙口」(にじり口)的茶室,極小的入口必須深深低頭彎腰進入,謙遜地迎向茶道所欲傳遞的沉靜。兩疊榻榻米的大小也在空間上打破以往的觀念,然即身處如此狹小的空間,床龕的設置卻顯得寬闊而留有餘裕,虛實相對的室內結構,你會發現這裡無論是布局或裝飾都幾近完美,處處體現了千利休的審美觀和人生哲學。

花器裡便蘊含著「一花一世界」的絕美概念,更不用說俯拾即是的「一期一會」茶道精髓,千利休刻意製作的粗糙茶器,就是為了配合茶室的簡樸建築風格。室內木柱皆以單棵素木做成,牆壁為稻草壁、窗為竹窗框,虛實相對的室內結構與茶花掛軸相應,似是空無一物,也是在最大的限制中追求無盡的美。

↑設有「躙口」的茶室,極小的入口必須深深低頭彎腰進入,謙遜地迎向茶道所欲傳遞的沉靜。(圖中左下角處的小門即為躙口)

 

Text/林蔚秦
Photo/達志影像、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