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積極推動城市美學運動。
在24節氣之中,4月初的「清明」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既是民俗節日,也是氣象節氣。古人不只在這一天掃墓、踏青,還有摘取柳枝插於頭上的習俗,彷彿藉由自然萬物的生長來感受生命的流轉。而4月中旬則迎來「穀雨」,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象徵著農作即將進入蓬勃生長的階段。
一個「雨」字貫穿了整個4月,從「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詩句開始,便不難想見這是一個雨水明顯偏多的月份。雨意綿綿之際,雖然寒潮已退,萬物漸盛,但戶外活動未必總是適宜;也因此,這段時間更適合走進室內空間,讓視覺與心靈一起沐浴在建築、設計與藝術的氣息裡。以下精選幾處極具特色的室內景點,為你開啟一場文藝4月的小旅行。
屏東・太丞醫家:當中醫遇上酒吧,一場東方建築的生活實驗
在屏東,有一座獲得世界建築獎殊榮、並入圍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的建築──「太丞醫家」,表面上是一間中醫診所,實則是一場結合養身與風格生活的建築提案。診所的1樓為問診空間,而2樓,則令人驚喜地設有一間由下一代經營的餐酒館。
筆者一直很喜歡拜訪各種風格的中醫診所,總覺得當中醫師把脈問診時,有種回到古代的時代感,但這間由良悅建築設計打造的診所,完全打破了人們對中醫空間的既定印象。以中式建築為靈感,建築語彙融合了層疊如山巒的斜屋頂、類似徽派建築的白牆與瓦片等具有東方建築的元素,並以天井與室內水池引入大量自然光,木紋清水模外牆更讓整體空間多了一份靜謐。後來得知,原來這些斜屋頂的設計,是為了呼應在地信仰中的聖山──大武山。

↑以中式建築為靈感,斜屋頂是為了呼應在地信仰中的聖山──大武山。(圖片出處:阡陌一肆 Bar & Café)
更貼心的是,1樓候診區還規劃了閱讀空間,讓等待不只是等待;而2樓餐酒館則延續建築語彙,採用木質與黑色鐵件,營造出截然不同的氣氛轉換──從把脈到舉杯,從古意到當代,這正是建築與生活共構的精采示範。

↑「太丞醫家」診所的1樓為問診空間,而2樓則令人驚喜地設有一間餐酒館。(圖片出處:阡陌一肆 Bar & Café)
台北圓山・典藏植物園:被遺忘的室內叢林,還記得它嗎?
筆者曾多次分享各地不同形式的植物園空間,如倫敦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延伸閱讀:Open House London 打開全球城市美學運動起點)或新嘉大昆蟲館等案例。而在台北花博公園新生園區中,你可曾記得有一棟宛如玻璃溫室般的室內植物園?它在 2010 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後被保留下來,至今仍展示著超過 500 種植物,是台灣展示密度最高的室內溫室之一。
這座被譽為「室內叢林」的典藏植物園,由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張清華設計,這位以綠建築聞名的建築師,也曾打造疫情期間廣受好評的「防疫方舟」,以及市民熟悉的「北投圖書館」。在典藏植物園一案中,他為了保留場地中原有的大樹,特意將建築主體後退,退縮成一座彎弧形態,不讓任何一棵老樹離開原地。
這座鑽石級綠建築,如今靜靜隱身於公園綠意之中,春雨時節,不妨再度走入其中,感受這座建築如何讓自然與人文共存於一室。
台北天母・羅雅古美:像茶屋的選物店,不只是古物
「羅雅古美」這個名字,乍聽之下或許無法立即理解其所指,但踏進空間後,便會發現這是一家充滿詩意的古物選品店。這裡像茶屋,又不只是茶屋;像古董店,卻多了幾分等待與故事性。
空間由建築師邱文傑操刀設計──他曾參與新竹動物園、壽山動物園改造,「新竹之心」、以及陽明山的「山屋口口」與「基隆塔」等作品,是將城市與自然連結的建築實踐者(延伸閱讀:邱文傑:建築是這樣,你如果蓋得還可以,時間會給出答案)。在「羅雅古美」中,他展現了更細膩的空間語言:仿土牆的肌理搭配裸露的結構,喚起古物出土的歷史感;榻榻米則提供了靜心的日常尺度,粗獷與溫柔並置,形成一種難以言說的靜謐。

↑仿土牆的肌理搭配裸露的結構,喚起古物出土的歷史感。
這不只是一間選物空間,更像是一處靈魂停泊的場所,讓人在空間中多了一份靜心與思索的可能。

↑店內的榻榻米提供了靜心的日常尺度,形成一種難以言說的靜謐。(圖片出處:lagakobi – 羅雅古美)
台北天母・本事空間製作所:設計從不按牌理出牌
說起「本事空間製作所」,這個活躍於北中南的設計團隊,總是能讓空間跳脫既有的定義。從結合錄音與咖啡藝廊的大稻埕「Sidoli Radio小島裡」,到收藏百年留聲機與音樂盒的「文鼎留聲博物館」(延伸閱讀:2024冠德Book Date:鍾岱廷、馬世芳、周震樂音沙龍後記),每一個空間,都像一場跨越時間的敘事實驗。
而他們的設計版圖還包含:「石門水庫福華渡假飯店」、「燒肉風間」、「La Cupola 圓頂西餐廳」,以及星宇航空的「Galactic Lounge」等等。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卻是一家總讓我望門興嘆的台南小店──「十平 ZYUU TSUBO」,一間僅有10坪的日式丼飯店,永遠有排不完的人龍,每回經過時都會專程趕去車站前瞧瞧,但看著長長的隊伍,也只能默默地離去。

↑禮品店址選在天母老宅1樓,以「圖書館開箱」的方式來展示商品。
至於天母的「紅茶圖書館」,則再一次展現了他們對空間敘事的掌握。原以為是一座紅茶知識圖書館,走入才發現是一間以圖書館為靈感的禮品店,以「圖書館開箱」的方式來展示商品,主要販售鳳梨酥與果仁糖。這間設在天母老宅1樓的店家,書牆上的書可供翻閱,桌上甚至還放著借書卡,讓人忍不住駐足停留──這不正是設計最迷人的地方嗎?

↑店內空間處處充滿驚喜,書牆、借書卡、木桌、老宅氛圍,讓人忍不住駐足停留。
台南・小轉角:修復的不只是空間,更是街坊的記憶與溫度
「房子不是因為老而值得存在,而是因為屋內曾產生的美好故事與精神。」──這是和光接物主持建築師黃介二的一句話,也是他在台南開山路巷弄裡,修復一棟老屋時始終秉持的信念。
這棟低調靜立於巷口的木造老屋,過去曾是糯米粉工廠、麥芽糖作坊,也是一家陪伴鄰里60年的麵店。經由黃介二與鍾心怡夫婦花費兩年半修復後,老屋重新甦醒──在拆除天花板的過程中,竟發現一座藏身已久的閣樓,最終整理成今日的「小轉角 ArtDeCorner 文化生活角落」,而兩位主持建築師就住在隔壁的老洋房。(延伸閱讀:修復的不是老屋,而是一種新的關係)

↑台南開山路巷中一處低調靜立的百年木屋,近百年的木構造仍堅固完好,還藏著被天花板封住的閣樓。(圖片出處: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這裡不只是靜態展示的空間,更是一處文化與手作精神的交流平台。曾參與修復工程的泥作匠師,也曾在此開設「抿石子杯墊工作坊」,讓人透過親手操作的材料,重新理解建築的語言。現今的「小轉角」不定期開放,有課程、講座與展覽時才迎接訪客,像是默默等待有緣人敲門的老朋友──若你恰好漫步於台南街頭,不妨碰碰運氣走進這個轉角,也可以事先上社群平台一探開課消息。

↑「小轉角」不只是一間老房子,也提供各種課程和工作坊。(圖片出處: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在這個「春未盡、夏未至」的4月,當雨水輕輕落下,不如暫時放慢腳步,走進城市裡這些靜靜綻放的空間。無論是與山為鄰的中醫診所、被公園包圍的植物溫室、藏匿於巷弄的選物空間,還是化身圖書館的禮品店……這些室內小旅行的目的地,不只是避雨的所在,更是重新與生活、與自己對話的場域。
讓我們在這個被雨水潤澤的4月,安靜地感受建築與日常之間,那些溫柔的連結。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阡陌一肆 Bar & Café、 lagakobi – 羅雅古美、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延伸閱讀:
【李芝瑜專欄】三月的風景:建築、空間與味覺的美好交織
【李芝瑜專欄】在建築之間流浪,首爾的設計漫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