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搖的老屋建築,每一塊磚石中都隱匿著一段流逝的時光,是時代變遷的閱歷,更是一座文化的寶藏。近年來,許多台灣房屋面臨老舊、能源浪費等問題,老屋翻新成為熱門話題,因此,我們提出修舊如舊、創意翻新以及可持續的改造等多方思考的改造計畫書,範圍涵蓋商鋪、公寓、日式老屋等,試圖讓老宅的每個角落重新煥發光彩,推動老屋再現美好生活新價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看待世界遺產的觀念裡,對於50年以上建築保存或修復並非一昧的復古,而是「運用適當的建築及工匠技術、材料」,使老建築可以傳承當地社區文化和歷史,至於新增元素或創新技術運用的程度,則是以能尊重建築特色及既有的空間特質為主要考慮;也就是說,使用當代材料修建老建築,只要兩者可以區辨,新建構去對照當代的歷史,並非是一種破壞。
常駐在台南的「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建築師黃介二與鍾心怡,多年來接手許多藏於城裡巷弄或是鄉下透天老厝的改造計畫,對於該要用什麼方式、把房子修到什麼程度?他們認為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黃介二說:「物質性的東西早晚會毀壞,唯一對我們有價值的,是修復這棟房子時,修復了它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修復了它與社區的關係,也修復了人和人的關係,這是我認為修復最重要的事。」
對他們而言,修復是一種「關係」的重新連結。比起硬體的整理,更重要是空間記憶的修補。
有限預算也要調整質體
以台南開山路巷弄的「小轉角ArtDeCorner」為例,這棟房子前身為凃姓家族所經營的「錦昌製粉工廠」,後來無償借用給阿嬸夫婦賣麵,這個空間從買賣營生到成為鄰里食鋪,熟絡的人情川流,成為社區重要的轉角。
然而,90多年的木磚造廠房因為鐵皮覆蓋的關係,長期昏暗導致潮溼與白蟻蟲害。為了改善體質,先用「減法」清理加蓋,打開後院。在不影響外觀的情況下,把屋頂的屋架延伸,形成「人」字形的高低錯位,並用錯位的縫隙設計透氣窗,使南風可以從大門進入,往上排出,帶走屋內的悶溼熱氣,類似早期建築的「太子樓」設計,達到良好的空氣循環。
在預算與功能並重的思考下,新拉的電線與水管不用挖埋方式處理,而是使用耐久性佳且防火的薄鐵管包覆為明管,順著屋梁拉齊,主要思考日後維護的便利性。老屋的主要屋架請大木作老師傅修整,而在與鄰居相接的共用壁部分,則是使用當代材料重造,加強支撐,使建築可以自立,不影響鄰居。
記憶物件的去蕪存菁
在空間裡,保留部分的磨石子地磚、「菅蓁牆」(使用五節芒桿編織),另外還有道特別切下的舊牆,用金屬框懸掛在角落,如同一幅畫。這是整建前,特地用發泡劑加固補強,再切割下來,並且表面使用文物修復技術,保留從前製粉師傅以牆為記,寫下的買賣訊息。「我們花很多力氣去保留舊牆,確保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不會不見。」他認為,比起擺放藝術品,時間更是藝術家難以創作,而當這個痕跡是現在人去聯想從前時空的重要物件時,便是值得被留下。
「我們在修復時,很多鄰居探頭問能不能進來看,而他們進來告訴我們許多關於這棟房子的故事,以前在工廠玩耍、惡作劇等等的記憶,甚至這裡也成為屋主一家再回來的地方。」從前充滿人情味的小麵店,又重新成為社區人情轉運的小轉角。倘若要問為何修復?這才是真正的答案。目前小轉角則由事務所資深同事李宜蓁負責主理各項活動。
讓不起眼成為一種背景美
轉到另一條街,由台南老字號精品咖啡館「樹有風」30多年轉角透天厝改造而成的新住所,則是不同的思考。「很多人都想把房子變成亮點,但我們想,能不能房子只是都市的『背景』就好?」
儘管預算很有限,但黃介二認為改善房子的體質,仍是優先考量,「為了解決漏水壁癌問題,我們刮掉外牆表面水泥、拆除老舊窗戶,重新施工防水與氣密窗等,克服轉角車行噪音大的問題,把大部分預算投入在基礎工程。」
同時,打掉部分外牆,為樓梯間創造新的開口,而淺灰色塗料的低干擾背景下,加入使用金屬網建造的植栽槽,使植物成為主角。「等到房子入住,植物漸漸多了起來,房子就退為背景了。」
因為這棟房子,使得社區街角有了美麗的風景,住在對面大樓的老先生甚至還因此深受啟發,寫了篇文章投稿報紙副刊。「大部分人都覺得要把『不起眼』的房子修得『很吸引人』才行,但其實只要扮演好背景,也能影響都市街道品質。」
談老房子,不只是談物件本身,而是要去思考什麼才是老屋的「最大的價值」,考慮的可能是「過去」,但考慮更多的是,人與房屋共創的「未來」。
Text/FunnyLi
Photo/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