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建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透過建築,重新解譯一塊土地更多可能的樣貌。
今年,我們聚焦那些在島上落成或即將誕生的世界級之作,也看見本地建築師與國際名家攜手合作的精彩篇章。每一座建築,都是一次跨越邊界的對話,一場關於土地、時間與創造力的深刻共鳴。透過它們,我們看見台灣與世界,不再只是連結,更是彼此成就的風景。
在日本現代建築語境中,妹島和世的名字如同一道清澈微光,總在不經意處照亮空間的詩性。她的作品不以磅礡語彙壓人,而是以一種極致的輕盈、透明與人文溫度,重塑人與建築、自然與城市的關係。
作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妹島和世與其設計夥伴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 SANAA 建築師事務所,早已是世界建築舞臺的重量級存在。近年,他們以一座位於台灣中部的公共建築「台中綠美圖」,再次證明他們建築語彙中的細膩、包容與前瞻性。
妹島和世:從透明建築出發,走入人心深處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1956 年生於日本茨城縣,畢業於日本女子大學建築學科,師承伊東豊雄,並於 1987 年成立個人建築事務所,1995 年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 SANAA(Sejima and Nishizawa and Associates),展開了她最具代表性的創作時期。SANAA 的建築語言,被譽為當代建築界最輕柔、最詩性的語彙之一,它打破傳統形式邏輯,回應的不只是空間使用,而是一種生活的哲學與感知方式。

↑妹島和世不斷在實踐一種溫柔卻堅定的建築態度:建築不應以造型主導世界,而應以感受參與生活。
SANAA的建築作品常被形容為「建築中的氣息」,幾乎不存在尖銳的邊界與厚重的材質,而是以流動、透明與柔和為其核心語言。代表作如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Rolex學習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以及德國礦業同盟設計管理學院(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等,皆以輕盈體量、開放視野與柔性邏輯著稱。

↑(左)坐落於曼哈頓的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半透明盒狀結構層層堆疊而成,展現設計美學與實用功能的巧妙融合;(右)礦業同盟設計管理學院為妹島和世在歐洲的首件建築作品,清水混凝土牆面搭配大面積跳躍感的玻璃設計,既展現出宏大尺度,也營造出輕盈通透的建築氛圍。
妹島和世曾談到:「我希望創造的不是一座讓人仰望的建築,而是讓人自在生活其中的空間。」這種將人置於建築中心的設計態度,在作品中刻意淡化結構的權威感,取而代之的是輕巧、親切、無壓的場域。例如她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中,以圓形平面打破傳統進出口概念,讓參觀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自由進入,甚至選擇自己的觀看路徑,這種「去中心化」的空間邏輯,讓使用者真正成為空間的主體。

↑在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中,以圓形平面打破傳統進出口概念,參觀者可以選擇自己的觀看路徑。
此外,妹島和世也特別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對話,不喜歡建築「突兀地站立於地景之上」,而是希望建築能像自然生長一般,溫和地嵌入地貌、氣候與人文紋理之中。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Rolex學習中心,她讓建築幾乎無明顯樓層,模仿自然地形,起伏如丘陵,創造出連續不斷的空間動線與視線穿透感,成為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開放式學習場域。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Rolex學習中心,建築幾乎無明顯樓層,模仿自然地形,起伏如丘陵。
妹島和世的建築理念核心,在於創造開放、包容與模糊邊界的空間。她擅長運用透明材質與柔性幾何,讓光線自由穿梭於建築內外,使建築不再是封閉、剛硬的容器,而是流動的生活載體。這種「透明性」不單指物理上的玻璃或光線通透,更是一種關係上的透明──讓建築與城市、與自然、與人之間不再隔絕,而是相互滲透、自由往來。
這些理念不僅奠定了妹島和世與 SANAA 在當代建築界的獨特地位,2010年,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獲得被國際間譽為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表彰他們「創造出令人驚異的建築美感,同時令人感到極度自在」。這一年的評語中強調,SANAA 所創造的空間讓建築不再只是「物理性的存在」,而是成為一種開放、自由且具有包容力的生活場域。

↑妹島和世擅長運用透明材質與柔性幾何,讓光線自由穿梭於建築內外,使建築成為流動的生活載體。
台中綠美圖:自然中的建築,在台灣土地上的詩意實踐
「台中綠美圖」為「台中市立圖書館與美術館合一新館」之簡稱,當年國際競圖吸引來自全球數十組頂尖建築團隊參與,最終由 SANAA 以「自然共生」的概念勝出,展現其獨特人文理念。這座位於水湳經貿園區的新文化地標,是融合圖書館與美術館功能的複合式公共建築,預計2025年底落成啟用。
SANAA對於綠美圖的設計方案,選擇以極為輕盈、幾近漂浮的白色圓形量體,組構整座建築。外觀由一系列錯落圓頂構成,如浮雲般在台中藍天下起舞。這些圓頂除了兼顧結構與功能,更透過層層堆疊與退縮,創造出陽光可自由穿透的天井、露臺與通風廊道,讓光影與綠意滲入建築每個角落。這不只是建築造型的趣味,更是一種「讓自然主動進入建築」的設計哲學。

↑ SANAA對於綠美圖的設計方案,選擇以極為輕盈、幾近漂浮的白色圓形量體,組構整座建築。
在空間安排方面,「台中綠美圖」不以傳統方式劃分圖書館與美術館,而是透過空間交錯與視線穿透,創造使用者在閱讀、觀展與休憩間自由流動的路徑。彷彿每一位造訪者都是在這個空間中寫下自己的行走筆記,無需明確目的,也能自得其樂。這正是SANAA所追求的「開放式使用」概念──建築的價值不在於控制人,而在於釋放人與空間的關係。

↑「台中綠美圖」不以傳統方式劃分空間,而是創造使用者在閱讀、觀展與休憩間自由流動的路徑。
更值得關注的是,妹島和世在本案中延續其一貫關注的議題──建築與環境的對話。妹島和世2010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擔任總策展人時,她曾表示:「我對建築與環境、使用者之間的開放互動感興趣,不是強化邊界,而是讓人與空間自然地融為一體。」在「台中綠美圖」中,這一理念轉化為多層次的生態策略,包括綠屋頂、雨水回收系統、大量自然採光設計,以及與周遭公園地景的無縫接軌,使建築本身就如同一座會呼吸的森林地景。

↑大量自然採光設計,以及與周遭公園地景的無縫接軌,綠美圖建築本身就如同一座會呼吸的森林地景。
在全球城市逐漸邁入高密度、高速度的發展之際,妹島和世與SANAA的建築選擇回到人性、回到自然,回到那種最簡單也最難做到的「日常之美」。這正是「台中綠美圖」所揭示的核心價值:建築不只是「使用的容器」,而應成為連結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場域;建築也不是為了驚嘆而存在,而是追求在不經意之間,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微光與自由。
Text/Y.S
Photo/台中市政府(3D渲染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