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橋,這一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也是連結的直觀顯現,自古以來便串聯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更深深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一座座傑出的橋梁不僅克服自然障礙,更憑藉其建築美學與工程技術的非凡設計,展現連結的力與美。

 

橋梁之美,既在於功能的實踐,更在於藝術的呈現。全球許多橋梁以其獨特的結構設計、創新的施工技術,成為當地的象徵與世界級地標。以下精選曾被知名建築設計媒體評選為「世界設計最佳」的5座橋梁,從法國的雲中絲帶到西班牙的單臂懸索橋,還包括台灣建築師張哲夫2012年於桃園觀音設計的作品,每座橋都展現了人類智慧與美學的極致成就,這些橋梁跨越的不僅是山谷、河流與海洋,更跨越了人類文明與想像的疆界。

 

米約高架橋Millau Viaduct──穿越雲端的輕盈詩篇

地點:法國塔恩河谷
完工時間: 2004年
設計者: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米約高架橋是世界最高的橋梁之一,主塔高達343公尺,超越巴黎鐵塔的高度,卻以前所未有的纖細與流動感,融入廣袤的山谷之中。英國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與法國工程師米歇爾・維洛熱(Michel Virlogeux)攜手,以極簡的設計語彙詮釋了力量與優雅的平衡。

橋面由7座高聳的橋塔輕盈托起,斜拉索如絲帶般輕盈地連接兩側,將橋梁懸掛於空中,使其看似漂浮於雲霧之間。這樣的結構不僅讓視線得以穿透,減少了橋梁對自然景觀的干擾,使其成為建築與環境融合的經典案例。遠望之際,米約高架橋宛如一道天空中勾勒出的筆觸,既銳利又溫柔。

↑米約高架橋的輕盈線條與細長支柱不僅賦予了視覺上流暢感,也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但這份輕盈來自嚴苛的工程挑戰。為了在峽谷間架設這座超長的橋梁,施工團隊採用推進式施工技術,將橋面在地面上預製,再透過液壓設備推動至橋塔之上,如同編織一條橫越山谷的空中絲帶。這不僅降低了高空作業的風險,更展現了建築科技與智慧的極致融合。

*參考來源:《Dezeen》(2011)

↑橋梁施工團隊採用推進式施工技術,將橋面在地面上預製,不僅降低了高空作業的風險。

 

阿拉米略橋Puente del Alamillo──宛如豎琴的雕塑橋梁

地點:西班牙塞維亞
完工時間:1992年
設計者: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在眾多橋梁設計中,阿拉米略橋以其獨特的單臂懸索結構脫穎而出。這座橋由西班牙建築大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設計,於1992年為了塞維亞世博會而建造,跨越阿方索十三世運河,通往運河與瓜達爾基維爾河之間的La Cartuja島,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阿拉米略橋主要為通往塞維亞La Cartuja島而建,成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阿拉米略橋是一座懸臂斜拉撟,設計靈感來自一把豎琴,僅有的橋塔以58度的傾斜角度高聳入雲,懸索宛如琴弦般向下延展,不僅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也讓橋體本身成為一件雕塑藝術品。這種設計不僅提供了強大的結構穩定性,更展現了卡拉特拉瓦對工程與藝術的融合理念。當陽光灑落,潔白的橋體映照在瓜達爾基維爾河上,形成一幅詩意的畫面,成為塞維亞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來源:《ArchDaily》(2017)

↑橋塔以58度的傾斜角度高聳入雲,使得阿拉米略橋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

 

雙螺旋橋Helix Bridge──見證時間、生命與未來

地點:新加坡濱海灣
完工時間:2010年
設計者:Cox Architecture + Architects 61

由澳洲建築事務所Cox Architecture與新加坡Architects 61聯手打造的雙螺旋橋,在新加坡濱海灣以一道蜿蜒優雅的銀色弧線輕盈跨越水面,設計靈感來自生命的本源──DNA雙螺旋結構,如同流動的時間,交織著進步與無限可能。

建造這座橋並不容易。傳統橋梁以梁柱為骨,而雙螺旋橋則選擇一種前所未有的結構語彙,挑戰工程的極限。施工團隊精密計算,每段螺旋桿件需在工廠預製後,再於現場組裝,確保鋼架彎曲的角度與受力達到最完美的平衡。此外,為了抵抗新加坡溼熱氣候的侵蝕,橋體選用高耐蝕的雙相不鏽鋼,確保百年後仍能閃耀如新。

↑橋上設有多個觀景平臺,行人可在此欣賞濱海灣金沙酒店、新加坡摩天輪等城市美景。

兩條不鏽鋼螺旋結構交錯而行,彼此支撐,既塑造出動感的視覺體驗,也讓橋梁在結構上更加穩定。部分橋面以穿孔金屬網與玻璃覆蓋,讓光線灑落,如同生命的脈動閃爍於步履之間。4座觀景平臺靜靜懸挑於水面之上,讓人駐足,凝望濱海灣的波光與城市天際線的流轉;夜幕降臨,橋體燈光緩緩亮起,以紅綠光點亮DNA四種鹼基字母,彷彿新加坡這座城市的精神密碼,閃爍著創新與突破的信念。

*參考來源:《Dezeen》(2011)

↑自2010年啟用以來,雙螺旋橋不僅成為新加坡的城市標誌,也成為居民日常休閒的一部分。

 

明石海峽大橋Akashi Kaikyo Bridge──跨越驚濤駭浪的工程奇蹟

地點:日本神戶至淡路島
完工時間: 1998年
設計者:日本高速道路公司(NEXCO)

橫跨日本神戶與淡路島的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懸索橋(主跨長達1991公尺)、最長的跨海吊橋(總長3911公尺),工期長達10年,在強風與地震頻繁的海峽上,書寫了一段關於人類智慧與堅韌的故事。

建造期間,日本發生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導致兩座橋塔的間距增加約1公尺。然而,工程團隊憑藉精密的調整技術,迅速修正設計,確保橋梁結構的安全與穩定。橋體由超高強度鋼纜支撐,每根鋼纜由超過36,000條鋼絲組成,主纜鋼絲的極限強度為1800 MPa,創下世界建橋史的新紀錄,確保了橋梁能承受颶風與地震的考驗。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懸索吊橋,明石海峽大橋以輕盈的曲線勾勒出天空與海洋的交界。

白日裡,明石海峽大橋以輕盈的曲線勾勒出天空與海洋的交界,夜幕降臨後,1,700盞LED燈點亮橋身,如同流光溢彩的珍珠懸掛點綴,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夜間景觀之一。

*參考來源:《Architectural Digest》(2020)

↑明石海峽大橋是日本兵庫縣神戶市與淡路市之間的重要交通連結,亦是工程技術巔峰之作。

 

東和鋼鐵行政中心空橋──鋼鐵淬鍊而成的美學

地點:台灣桃園市觀音區
完工時間:2012年
設計者:張哲夫

在台灣的工業建築設計中,東和鋼鐵行政中心空橋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座橋梁由台灣建築師張哲夫操刀,一道鋼鐵編織的步道凌空展開,銜接東和鋼鐵行政大樓與廠區,將工業空間與辦公區緊密相連。

設計靈感源自鋼鐵的製程,特別是廠區內生產的螺旋鋼筋。建築團隊以此為出發點,將螺旋紋理轉化為視覺語彙,透過鋼管桁架交錯纏繞,塑造出極具張力的結構語言。6根鋼管支撐橋身,走道則以型鋼組合,外層包覆著鏤空的鋼板,如同金屬在高溫與壓力中被鍛鍊出的動態形態,使橋梁本身成為鋼鐵工藝的象徵,讓鋼鐵不僅是建材,更是一種語言,一種能被閱讀的形態。

↑彎折的鋼鐵設計包覆步道,讓空橋成為宛如隧道般的空間。(圖片出處: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空橋全長40公尺,分段於工廠內預製,再運送至現場精準組裝,這種施工方式不僅確保了結構的穩定性,也呼應了鋼鐵工業的高效與精密。內部空間以大面積玻璃帷幕引入自然光,使光影與金屬表面互動,營造出明亮且充滿未來感的氛圍。

*參考來源:《Worldbuild365》(2017)

↑東和鋼鐵行政中心空橋連結工廠與行政大樓,設計靈感源自鋼鐵的製程。(圖片出處: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Text/Y.S
Photo/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學建築】讓建築成為服務在地的精神場所

【看人物】江賢二藝術園區,從平凡中築夢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