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1965年出生於布吉納法索,1985年後赴德國柏林求學並擁有雙國籍。1998年成立Kéré Foundation e. V.,致力為非洲打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甘多國小等建築享譽國際。2005年成立Kéré Architecture事務所,作品分佈於西非各國。曾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耶魯大學建築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並在2017年起擔任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首席教授,也是美國建築師學會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會員。2022年榮獲普立茲克獎,也是首位以非裔、黑人身分得獎的建築家。

 

首位摘下普立茲克獎的非裔建築師Francis Kéré

偉大的建築是什麼?答案可從2022年普立茲克獎得主Diébédo Francis Kéré的作品中得到解答,他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集結在地群眾之力,於貧瘠的西非國度布吉納法索為家鄉甘多(Gando)建造了一座小學,大大改善當地小學生就學環境。

普立茲克獎評審團也對這樣的創舉提出讚揚:「Kéré在極度匱乏的土地上開創永續性的建築。他既是建築師也是公眾的服務者,改善了這世上一個時常被遺忘的地區中,無數居民的生命和經歷。」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為2022年普立茲克獎得主,他是首位摘下此項殊榮的非裔建築師。

 

用當地的泥土蓋一座學校,蓋出屬於自己的建築

布吉納法索可說是個不受上天眷顧的國家,其中Francis Kéré的家鄉甘多,更是一個連小學都沒有的村莊,身為村長之子的Kéré只能遠赴城市滕科多戈(Tenkodogo),擠在密不通風的泥土屋中完成課業。

正因為如此嚴苛且辛苦的成長環境,1998年,Kéré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攻讀建築期間,決心成立基金會,將募得的5萬美元帶回家鄉,以水泥加入當地泥土的強化技法,結合雙層屋頂、蓄熱體、通風塔、間接光照、交叉通風和遮陽室等工法,並匯聚在地人的力量,運用有限的資金,蓋出了一座堅固耐用、舒適且具有共感的小學,讓原本只能容納120人的小學擴增至700人就讀。

↑小學屋頂以水泥加入當地泥土的強化技法,結合雙層設計,創造通風良好的學習環境。

這樣以建築為服務的精神,也讓Kéré在2004年獲得全球具影響力的阿卡汗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他在隔年成立建築事務所「Kéré Architecture」,並延續其「取之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共創精神,以模組化的方式在布吉納法索、肯尼亞、莫桑比克和烏干達等國家,陸續打造小學、中學以及醫療、公部門設施,並將技法傳授給當地,讓他們有能力蓋出屬於自己的建築。

↑Kéré以模組化的方式在非洲各地國家,陸續打造小學、中學以及醫療、公部門設施。

 

以非洲未來主義為骨幹,尋求實用與理想性的平衡

出身於非洲、並接受大量西方建築教育的Kéré,在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後也有了極大的反思,認為保有風土特色,才是建築之所以可以長久存在當地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在許多大型作品中都會放入屬於西非國家的傳統智慧,例如2017年的英國蛇行藝廊展亭(Serpentine Pavilion)、2019年Coachella音樂節的繽紛塔亭,皆是受布吉納法索的猴麵包樹(Baobab)啟發,比擬當地人在樹下聚會的習慣。

↑2019年Coachella音樂節的繽紛塔亭,結構大膽創新,Kéré的靈感源自家鄉布吉納法索的猴麵包樹。

Kéré接下來的一大重要作品,是正在施工中的貝寧國民議會大廈(Benin’s National Assembly),以未來非洲主義(Afrofuturism)為出發點,將西非傳統在樹下聚集討論重要事項的習慣融入建築意象,並放入樹冠般的鏤空棚頂,讓空氣可以自然流動達到通風節能。

↑正在施工中的貝寧國民議會大廈,將西非傳統在樹下聚集討論重要事項的習慣融入建築意象。

「開創屬於自己的先例」是Kéré在日後作品中重要的精神,這位44年來第一個榮獲普立茲克獎的非裔建築師正率領著團隊,以當地的風土為骨幹,以眾人之力結合創新技法打造一座座節能永續的場域,實現越謙卑越偉大的建築精神。

↑2017年的英國蛇行藝廊展亭,Kéré將他特有的光感和生命感帶到了肯辛頓花園的草坪上。

 

Text/KC
Photo/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延伸閱讀:

【學建築】新風土建築──從2023普立茲克得主談起(下)

【小書房】跟著名家尋旅!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