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林友寒
旅德建築師,東海建築學系畢業,在美國哈佛GSD MArchII 完成學業後,便投身國際知名建築師彼得‧威爾森(Peter Wilson)門下5年。於2003年偕同兩位德國建築師MARTIN BEHET、ROLAND BONDZIO在德國開業「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建築師事務所。2012擔任「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建築師,作品多在尋求現代建築在不同地域文化所呈現的自明性。

 

旅居紐約30年的抽象藝術家江賢二,2008年選擇定居台東金樽,這片土地為他的藝術生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數年前,他慷慨地將捐出來台東自建的住宅與私有土地,構想一個能融合台東在地藝術能量的園區,期待這裡成為國際藝術的嶄新地標,而為這夢想注入靈魂的,正是建築師林友寒。

 

林友寒的建築哲思與江賢二的藝術共鳴

林友寒認為,江賢二的畫作不僅是視覺的延展,更蘊含空間性。因此,他並非單純為江賢二設計一座代表性建築,而是以江賢二的藝術精神為核心,結合台東的自然生態,構築一個公共藝術平台。

園區內的建築群以小量體呈現,包括恭源接待中心、藝術家短期交流的「筑弘亭會館」、展覽廳「承翰館」與「信義館」,以及改建自江老師舊工作室的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建築設計低調而純粹,例如信義館的白色高牆與反梁結構,既提供寬敞的展示空間,也讓可觀海的屋頂成為雕塑展覽的新場域。

 

從平凡中見價值,回歸共生與療癒本質

對林友寒而言,出色的建築不應與環境對立,而應自然融入風景,成為與人共感的載體,進而為來訪者帶來一種微妙的「療癒感」。「建築的療癒能量,不是來自競爭,而是來自創作的純粹與共鳴。」林友寒表示,他希望透過誠實的建築語言,讓藝術與環境之間達成對話。

在規劃江賢二藝術園區時,兩位藝術家以平凡之物挖掘深層價值的理念高度契合。林友寒觀察到,人生閱歷豐富的江賢二,晚期的創作以平凡之物為素材,無論是隨手揉起的一張紙上色,還是以點狀構圖挖掘更多驚喜,皆充滿深刻的藝術語彙。「江老師跟我都試著從平凡裡面找到價值,要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的互動。而這個小小的默契,是我們兩個能產生共鳴的地方,我認為非常有趣。」

這座預計於2025年3月15日開幕的藝術園區,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已吸引眾多期待的目光。園區坐落於台東的蔚藍天空與無際海景間,然而最打動人心的,或許不是這片得天獨厚的景色,而是林友寒讓園區成為藝術品的詩意手法。他以低調且誠實的建築語言,勾勒出江賢二的內心世界,讓藝術與環境交融共生,展現出這座園區最珍貴的存在價值。

 

延伸閱讀:

 

Text/顧庭歡
Photo/葉仁傑、John Tao、遠見創意製作駱俊嘉、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

 

延伸閱讀:

【看人物】林友寒,以建築書寫人生哲學

【看人物】手塚貴晴+手塚由比:建築不止於形,用空間改變生活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