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調味料】台灣鹽點將錄

【台灣調味料】台灣鹽點將錄

Foreword 在食的領域,我們將從基礎到風潮,深究美味的元件。 成就美味,調味料是基石,更是不可或缺的連結。今年,我們將深入台灣調味料的世界,探索這個看似微小,卻關鍵至巨的美味靈魂。   鹽,是氯化鈉的結晶,一個日常得幾乎讓人忽略的調味品,卻默默地撐起了餐桌上的滋味天地。在台灣,鹽不只是餐盤裡的調味,更串聯起歷史記憶、地方風土與文化脈絡,而隨著人們重新發掘各地鹽品蘊藏的獨特風味與故事,鹽業的傳統工藝再次被重視──從海濱到山林;從日曬鹽田到手炒海鹽,這些微小的晶體,正以多元姿態重新定義這座島嶼的生活美學。  ...
【葉怡蘭專欄】午餐吃煨麵

【葉怡蘭專欄】午餐吃煨麵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中午吃麵、晚上吃飯,幾乎已成不作它想長年飲食習慣。 食麵原因,一來煮麵比炊飯烹菜俐落快速得多,正合白日忙碌步調;二來午餐向來量少,簡簡單單一碗麵,輕鬆無負擔,不擔心飽脹過頭發睏怠惰影響工作。...
【夯趨勢】台菜進化論(下)

【夯趨勢】台菜進化論(下)

隨著本土意識抬頭,90年代後台灣社會開始反思自身文化,追求主體性的同時,關於「台灣味」的討論和台菜復興的浪潮漸成。餐飲業界積極探索台菜可能性、將傳統台菜結合當代飲食潮流的同時,2018年,法國《米其林指南》來台後也展現一定的影響力,以不同視角提供評鑑台菜的觀點,也鼓勵更多台菜餐廳的創新和精緻化。   台菜的精緻化轉型與時代共鳴...
【夯趨勢】台菜進化論(上)

【夯趨勢】台菜進化論(上)

  以閩菜為核心的一系列菜式,在獨特的歷史過程中,由在地食材演繹原鮮之美的風味體系,數百年來不斷交融、流變,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開展出長年流傳於此的類別:台菜。   台菜脈絡,飲食文化的交融與再生 從歷史梳理,17世紀由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引進高麗菜、豌豆、番薯、花生、釋迦,以及番石榴、芒果、蓮霧等作物;明鄭時期閩、客、粵移民帶來烹調方式的基礎,其後在日治時期吸收了簡樸原味、以鮮為先的烹調思維,並於國民政府遷台後受到中國各省菜系的影響,以及近年新移民持續注入的豐富元素。...
【做料理】台味經典食譜:刈包

【做料理】台味經典食譜:刈包

Foreword 美食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塊,融合了台灣傳統的烹飪技巧和食材,以及多元的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和口感。這些口味紛呈的台灣味,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串聯了台灣人對家鄉情感的紐帶,成為了許多人心中永恆的美食記憶。   刈包,又稱「割包」,白白胖胖的麵皮包著滷豬肉、香菜、酸菜、花生粉,看起來像是老虎咬住豬肉,所以也叫「虎咬豬」,因為唸起來像「福咬住」,所以在台灣傳統上,吃刈包也有帶福、帶財的吉祥意涵。...
【葉怡蘭專欄】燒肉千秋

【葉怡蘭專欄】燒肉千秋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雖常言愛蔬素遠勝海鮮、愛海鮮又多於肉禽,然食肉少,卻反而對肉之美味和品質高下更加倍斤斤計較;若非上上好肉,便覺一點犯不著浪費金錢與胃納,不用駐足不需嘗。 享受好肉之法頗多,此之中,燒肉,可說是分外傾心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