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在食的領域,我們將從基礎到風潮,深究美味的元件。
成就美味,調味料是基石,更是不可或缺的連結。今年,我們將深入台灣調味料的世界,探索這個看似微小,卻關鍵至巨的美味靈魂。
鹽,是氯化鈉的結晶,一個日常得幾乎讓人忽略的調味品,卻默默地撐起了餐桌上的滋味天地。在台灣,鹽不只是餐盤裡的調味,更串聯起歷史記憶、地方風土與文化脈絡,而隨著人們重新發掘各地鹽品蘊藏的獨特風味與故事,鹽業的傳統工藝再次被重視──從海濱到山林;從日曬鹽田到手炒海鹽,這些微小的晶體,正以多元姿態重新定義這座島嶼的生活美學。
白金歲月到鹽田復興
回望百年前,鹽田是台灣西海岸的重要地景,製鹽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當時官方設立「鹽場」,並在台南、嘉義一帶發展煮鹽產業。
1665年,現今台南鹽埕里南側有了第一口「淋鹵式鹽田」曬鹽(重修荷蘭人試辦的瀨口鹽田),開啟了台灣的天日曬鹽史,運用太陽蒸發海水,取代耗能的煮鹽方式,使鹽分自然結晶,提高鹽的純度。嘉義布袋、台南北門及七股、高雄彌陀等地,在當時皆為重要的日曬鹽場,盛極一時。
戰後,台灣鹽業由政府統一管理,隨著科技發展,1970年代陸續推動「電解法」製鹽,人工精製鹽取代傳統鹽田,原有的曬鹽文化日漸式微,但仍保留了部分傳統鹽場。直至2002年,受到商貿環境與氣候條件限制,台灣鹽田全面廢曬,超過300年的「產業鹽」歷史就此劃下句點。然而,沉寂多年後,一股對傳統文化與土地的熱愛逐漸甦醒,「文化鹽」的概念在這股思潮中重生,而鹽田復育也以全新的姿態重現光彩。

↑2002年,台灣鹽田全面廢曬,但多年後「文化鹽」的概念興起,讓鹽田得以全新姿態重現光彩。
2003年起,陸續有台南市北門區井仔腳、舊埕、安南區南寮、七股區樂活村及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等地的鹽田復曬,結合休閒教育與鹽業文化的永續經營,讓停擺的鹽田再度運作起來,遊客可以親自踏入鹽田,動手體驗曬鹽的過程,感受這片土地的溫度。

↑「井仔腳瓦盤鹽田」是北門的第一座鹽田,保留曬鹽文化,適合親子同樂,體驗傳統鹽業之美。
其中,1824年闢建、2001年廢曬的洲南鹽場,2008年由布袋嘴文化協會接手,展開一連串鹽田復興運動,也從那年開始持續至今,洲南鹽場每年於10月定期舉辦「謝鹽祭」。呼應老鹽工常說的:「曬鹽先曬水,曬水先曬土。」透過一連串儀式與體驗活動,過程中謝天、謝地、謝人,讓人們深刻感受到鹽與土地的緊密關係。

↑布袋洲南鹽場提供鹽田導覽體驗,遊客能透過體驗了解「一滴海水如何變成一粒鹽」的製鹽過程。
風土造就的鹽味美學
在鹽的世界裡,風土即是滋味的來源,鹽可取自海洋、山脈、湖泊或井泉,四面環繞大海的台灣,鹽的命運自然注定與海息息相關。目前,台灣仍有幾個地方保留傳統製鹽技術,島嶼各地職人們用智慧與經驗,以創新手法延續傳統,呈現出多樣而紛呈的鹽味風貌。

↑台灣島嶼各地職人們用智慧與經驗,以創新手法延續傳統,並發展出獨具風味的特色鹽品。
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以日曬法製鹽,藉由豐富陽光與季節微生物作用,孕育出富有季旬特色的「旬鹽花」──這種鹽是日曬過程中最先結晶的細緻鹽層,傍晚之前必需採撈,味道清爽、不過鹹;味道更為豐富「藻鹽花」,因為春夏之際高溫降雨交替自然生成的杜莎藻,帶來純淨而獨特的鹹味、甜味與尾韻的旨味,產量比鹽花更為稀少,深受喜愛。

↑鹽之花是日曬過程中最先結晶的細緻鹽層,傍晚之前必需採撈,味道清爽、不過鹹。
台東長濱部落有人稱蔡班長的「海鹽爺爺」以柴火炒鹽,鍋中舞動的海水結晶猶如金字塔般層疊細緻,融合刺蔥、馬告等山野植物的香氣,展現山海交織的自然韻味。而在綠島,透過深井抽取而得的「珊瑚海鹽」,保留了太平洋浪濤的鮮烈氣息,質地細膩,口感帶微微甜味,搭配魚乾或海菜佃煮,更能喚起海洋味道的記憶。

↑來自太平洋的清澈海水,經柴火細緻熬煮,每一口都是「海鹽爺爺」與大海共同譜出的純粹鹹香。(圖片出處:海鹽爺爺工作室)
彰化浦田的「三烤竹鹽」,是將海鹽放入桂竹筒,以高溫反覆燒製,經烈焰浴火而生,形成黑色竹筒狀結晶,隱約透著植物的幽香,建議搭配魚料理食用,可以襯托出其鮮美本色。高雄彌陀的鹽業則發展出一款特別的「黑金鹽」,將日曬鹽與燒製過的竹炭結合,因其健康概念受到市場青睞。這些鹽的滋味,無一不蘊藏了地方的陽光、雨水、土壤與生態特性,成為台灣獨特的鹽之風景。

↑(左)將海鹽塞入竹筒中並以黃土封口,放入鐵爐以烘焙,反覆3次的烘焙流程吸收竹子精華,稱之為「三烤竹鹽」。(右)「藻鹽花」有著鹹味、甜味與尾韻的旨味,產量比鹽花更為稀少。
當鹽結合地方風土,就如葡萄酒標記產地與年分一般,凝結出屬於土地的滋味印記。這些風味鹽如今不僅豐富著人們的味蕾,更串聯起地方產業與文化創意,成為台灣飲食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喚起人們重新認識土地與文化之間,那份由鹽晶訴說的美麗故事。
Text/慕昊
Photo/許家華、鄭幸樺、海鹽爺爺工作室、kuenlin、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