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游惠玲
曾任《商業周刊》〈alive〉資深撰述,當過10多年的生活飲食線記者,認為人與土地的故事永遠述說不完。很想下田,但肩無荷鋤之力,專注筆耕與弄鏟,現為不自由的自由工作者、十分滿足的皮蛋媽。FB:水方子廚房手記
魚露,這款帶鹹鮮香的液體調味料,源自古老的漁業傳統,溯源不易,沿海居民靠海吃海,物盡其用,以沒法賣、沒處去的小魚小蝦為原料,醃製出珍釀。根據《中國飲食大辭典》中記載 「魚露」詞條定義:「調味品。 即魚醬油。以海雜魚為原料, 用食鹽醃製後,經發酵製成。今粵、閩等地沿海一帶以魚、蝦為原料生產魚露醬。」
魚露在台灣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中國東南沿海族群遷徙移入時期,也將這項技藝帶入台灣的飲食文化之中,加上寶島四面環海、資源豐富,新鮮魚蝦經過發酵,濾取汁液,職人的手藝與時光的作用,將大海的風味濃縮保存,展現過去漁民對時間和自然的尊重。
萬用液體鮮味鹽,賦予食物獨特層次感
從上述定義來看,魚露並不是東南亞料理的專利,但台灣人對於魚露,常見的刻板印象有二:
雖然美味,但使用時須掩鼻,露出又愛又怕受傷害神情;只可使用在東南亞料理,一瓶天荒地老用不完。
其實,魚露之於台灣料理的運用也可千變萬化,熬香菇雞湯,點綴調味;煮義大利肉醬,提味提鮮;涼拌菜,使用魚露不會改變醬料或食材色澤;蒸魚醃肉,那更少不了這味。默默隱身助攻,百搭不出錯,魚露像是動物性的白醬油概念調味品,把它想像成「萬用液體鮮味鹽」就行。
於是,一瓶自然很快就會用完,當然也不能只有一瓶,爐在燒、鍋在滾時,最怕前線少了支援,食物櫃起碼要有一瓶備用、一瓶當伴手小禮。記得,頂級魚露完全不添加防腐劑,開瓶後就要往冰箱擱正放好。魚露跟黑豆醬油、豆麥醬油、烏醋、味霖放在一組,就是基礎調味五兄弟(或姊妹)。
民星頂級魚露,台灣唯一古早味傳承
民星的魚露製作技術,是80年前由福建師傅帶來而開始,是台灣已少見自釀魚露的食品廠。所在地看似是個神秘組織,招牌位在車水馬龍的三重正義南路上,卻不見展示商品的店面,鐵捲門拉開,是座車庫。穿越車庫,會發現別有洞天,廠房被周遭的社區公寓圍繞,一座座深達2米2的長方形水泥槽,就是釀製魚露的小宇宙。
每天,這裡忙碌的發酵世界運行不息,微生物與時間,是成就美味的祕訣。第三代掌門人郭宥森說,釀造魚露的原料很單純,僅有鯖魚及鹽,熬煮過程會加入糖來平衡風味,鯖魚來自南方澳,從台灣東部海域捕撈,鹽的產地則為澳洲。釀製過程中,得要掀蓋曬太陽、悉心照料。下鹽的比例也很重要,多了會抑菌影響發酵,少了又有腐敗風險。
一般魚露的原料都是小魚,民星特別之處,在於使用26~28公分左右的整尾鯖魚釀造(過去使用30公分鯖魚,因市場需求增加,大鯖魚採購難度增高,而改用稍小尺寸),得花上六至九個月的時間,才能取出第一道釀製成品:明星商品「頂級魚露」。
郭宥森回憶,小時候身上總帶著點魚露腥味,自從改用大魚釀造之後,腥味完全不見,這也是為什麼民星魚露有別於東南亞版本完全不腥臊的主因。微生物緩緩作用,慢慢分解魚隻,繼續加鹽,可以再提取2~5道魚露,分別以不同的魚露品項銷售。
相伴三代的人生,釀造新世代的香醇
民星魚露菌種風味的養成,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成果。過去廠裡曾釀醬油,郭宥森回憶起爺爺那一輩打拼創業的艱辛,戰前,阿公從福建搭舢舨船來到台灣,一開始是跑單幫,做貿易買賣,後來落地生根,跟朋友在三重買地,開始了製作豆乾並養豬,後來才開始了魚露及醬油釀造。
第二代郭媽媽接手後,撐起另一片天,原本郭宥森並沒有意願接班,「一開始把自己當成領薪水的,沒有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好幾年過去,在朋友一句「你只是在過日子」的點醒下,郭宥森仿如大夢初醒,決定好好看待交到自己身上的重責大任。
「以前不在意(魚露事業)時,覺得時間好多,現在覺得每天時間都不夠用。」想做的事好多,食品營養專業背景出身的郭宥森,立志讓各種等級的魚露都能摒棄人工添加物,想要研發素魚露、恢復純釀醬油,再來還要找一處更適合的廠房,讓這份古早的風味在新世代中重新扎根,延續美好的味覺記憶。
Info
民星食品廠
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南路31號
02-2972-2290
09:00~16:30
Text/游惠玲
Photo/李俊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