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名人書房》受訪者的故事都令主持人詹慶齡印象深刻

 

書店之於城市,有著什麼樣的份量?可以是風格的培養皿,也可以是涵育氣質的文化平台,甚至可成為街頭最迷人的風景帶;但書店之於詹慶齡,卻是有著更多滿滿的回憶,她的年代,正是台灣出版業蓬勃發展的開始,也因此在父母教育下,詹慶齡自小就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是在短暫時間內,就能汲取到人文養分

以前的重慶南路,是赫赫有名的書店街,全盛時期擁有台灣密度最高的出版社和書店,「小時候,父母親會到重慶南路買休閒讀物給我們看,曾經收到中國童話故事和西洋童話故事作為生日禮物,也有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兒童名著,從此開啟我喜歡看故事書,也喜歡講故事的世界。」詹慶齡談起兒時的閱讀記憶,臉上露出一抹溫暖的笑意。

 

在家中排行老二的詹慶齡,從小就喜歡跟著姐姐看書,思想被開化的早,也因此閱讀不少西方大文豪的名著,不過在當時的年代,外文書都是先翻譯成英文,再轉換為中文,語意自是沒有精準到位,加上年輕,人生歷練不足,雖然書是看完了,確也是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她舉例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小時候沒有慧根,不懂得為什麼一個人要放著好好的王子不做,而跑去苦行,等到長大後,她決意把小時候沒看懂的書買回來,再看一遍,才體悟到這些經典名著透過文字所構築出的情境,可以藉由故事內容去吸收別人的思考,深化對閱讀的意義。詹慶齡自喻是雜食性的閱讀者,看書的類型較不受侷限,加上先生是學者,偶爾也會推薦一些學術性的書籍,但她始終偏好人文歷史和散文。高一時,瘋狂的迷上金庸武俠小說,這幾年反反覆覆看下來,整套也看了不下十次,直到遠流把一次金庸大師的電視獨家專訪給了她,也算是圓了粉絲多年的願望,可讓她整整一個禮拜都興奮的睡不著。

 

每一段的經歷,都是精彩的生命書寫

生命裡有各種閱讀,書本閱讀是一種,聆聽也是一種。開始主持《名人書房》後,受訪者的故事都令她印象深刻,有些原本就認識的人,藉由節目,反而認識的更深,「從閱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人會選書,書也會選人。」詹慶齡提到,像很久以前就認識的曾寶儀,在節目上推薦《大地歡喜的感恩奇蹟》這本特別的書,講著講著講到落淚,當下讓詹慶齡接受到同等感動,她認為在每一段的訪談之中,俱是收穫良多,「看到人心、拓展了眼界,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如此動人。」

 

《名人書房》專訪音樂人五月天石頭

《名人書房》專訪歌壇作詞人姚謙

 

近幾年,詹慶齡最大的生活支出就是買書,她偏好去誠品書店消費,不僅因為敦南誠品離娘家較近,還有對創辦人吳清友在當年以非常大的創意和勇氣,打造這間全台灣第一家24小時書店而感到欽佩,「雖然現在誠品和過去相比已有所不同,但我仍願意去消費,支持它作為城市內一處文藝而溫暖的自留地。」另外詹慶齡也推薦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雖然空間很舊,卻是這個年紀的她,特別喜愛的歲月韻味。回顧過去,開書店曾是詹慶齡的夢想清單之一,年輕時一次去鄉下的採訪,讓她對台灣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有深刻感觸,進而想開一間能提供舒適閱讀的空間,即使不賺錢也沒關係,然而隨著現在獨立書店越來越多,現在的詹慶齡更樂於見到有更多年輕人用自己力量,將書店轉為深沉的文化影響力,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打造台灣最美麗的書店風景。

 

撰文/Iain

攝影/阿龍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