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手敏捷、移動速度飛快的黃喉貂,是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鮮黃色毛茸茸的外型與可愛的臉讓人過目難忘,會誤以為牠很溫和。事實上,黃喉貂是肉食動物,且通常會三五成群以「群獵」方式出動,經常以捕山羌為食,故有「羌仔虎」之稱。
從前身影神祕的黃喉貂,近年常出現在中高海拔森林遊樂區或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停車場等與人多的地方,透過學者觀察發現有可能是被山林垃圾、廚餘所吸引,其中還不乏登山遊客主動餵食,除了造成黃喉貂生理健康、行為改變、疫病感染等威脅,也潛藏貂與人的衝突危機。
黃昏調查散步日記,與黃喉貂的300次邂逅
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玉管處)服務31年的印莉敏,長年深耕環境教育工作,過去13年間每天下班後的「黃昏調查」是她的散步行程,一旦偶遇動物,會在散步中以攝影、文字將觀察到的生物仔細地紀錄起來,也因此曾與黃喉貂相遇超過300次以上,著有《貂游獵國:玉山塔塔加黃喉貂的觀察筆記書》等書。
「在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實習時,我發覺到他們從基層接電話的人員或到處長,每天都走到自己的國家公園步道上散步,穿著整齊的制服,他們稱自己國家公園都說『My Park』。」2010年,前往美國國家公園的受訓之旅,讓印莉敏回台後開始力行「散步」,無論颳風下雨每天都走,且會穿上整齊的制服;因為穿上制服也象徵著專業與榮耀。一開始會記錄起觀察的資料,「因為我先生是學生物的,建議我試著記錄。他說,即使那天什麼都沒看到,零也是一種記錄。」至今,已累積近萬筆觀察資料,一開始吸引她目光的是帝雉、山羌,接著才是黃喉貂。
「黃喉貂總是衝來衝去像閃電一樣,不太可能讓你看清楚。多次看過牠們在某些地點會有磨擦行為,如石頭護欄或樹幹上,這其實是在標示牠的氣味。然後真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是2019~2024年間有幸跟著野聲調查團隊學習調查黃喉貂。」
追著黃色閃電,捕捉繫放調查的挑戰與驚喜
全世界的貂科動物研究不多,台灣黃喉貂研究資料同樣稀缺。印莉敏聽聞玉管處委託野聲生態顧問公司黃喉貂捕捉繫放調查研究後,便自告奮勇跟研究人員請纓幫忙。
捕捉繫放,是非常專業的野生動物調查工作,且放置陷阱捕捉動物後,在短時間內便要進行麻醉、外觀測量、毛髮血液收集等各種資料紀錄,再幫動物穿戴發報器後野放,以利後續的點位追蹤調查,才能了解動物野外活動範圍。這是非常嚴謹的調查,野生動物捕捉繫放須申請政府機關核准,保定野放過程則由專業研究人員與獸醫師執行,設置陷阱後,也須時時留意是否有抓到動物。當時,印莉敏會協助巡籠注意陷阱中的動物的狀況;保定過程會協助拍攝及行政庶務的提供,溫水、電暖器等在高海拔都是維持動物在保定繫放時保暖的最佳利器。
「這個小物種有很大的生態奧祕,我們發現,黃喉貂的活動範圍幾乎可以跟一隻熊一樣大。」回顧當時與研究團隊一同發現新知的喜悅,印莉敏難掩興奮之情,貢獻這項資料;勤奮奔跑的黃喉貂叫「天天」,因在前往鹿林天文臺上的步道捕捉而命名,當時野放後約9個多月毫無音訊,直到有志工在阿里山目擊帶著頸圈的黃喉貂回傳照片,確定是我們研究的個體天天,後來研究團隊非常好運,能在園區內再次捕捉到牠,下載發報器中的資料後,發現牠幾乎跑遍了阿里山地區。
守護山林無痕:為黃喉貂營造乾淨的家園
「前幾年綠色和平組織有一項研究,選了5種台灣保育類物種抽查,玉山園區內就包括黃喉貂、台灣黑熊跟水鹿,結果牠們糞便取樣中都有塑膠微粒,黃喉貂的樣本數幾乎每份排遺都有塑膠微粒,印莉敏指出,總有一些人不在意隨手丟垃圾,觀察發現獼猴懂得拆開塑膠袋吃東西,但是黃喉貂不會,就是連塑膠袋吃下肚。近幾年來宜蘭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情況也非常明顯,有人目擊黃喉貂為了找食物抓破機車坐墊、或民眾刻意餵黃喉貂拍影片炫耀遭罰,甚至有民眾發現黃喉貂會乞食;這些狀況都讓生態學者憂心忡忡。
「這種衝突如果繼續發展,對人跟黃喉貂(所有的野生動物亦然)都有不良的影響。」印莉敏補充,野生動物本來就帶有疾病,常會因人類餵食而群聚,疾病感染風險就會增加;再者,儘管尚未有研究指出人與黃喉貂有人畜共通傳染病,但前年宜蘭有一起黃喉貂狂犬病案例,仍需謹慎看待人貂衝突議題。印莉敏說,目前玉管處作法有宣導不餵食、垃圾帶下山,透過官方臉書、解說人員宣導、現場定時廣播,也將遊憩區的垃圾桶全數撤離,希望盡可能做到無痕山林。
「有些物種我們還未真正了解,就已不得不面對與牠們共存的難題,而黃喉貂正是如此。」印莉敏回憶到,曾親眼看到一隻黃喉貂在山徑上啃食飯糰,邊吃邊咳嗽,模樣令人心痛。她深知,人與野生動物間的和諧共存,始於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自律。或許,減少垃圾、停止餵食,才是給牠們最好的保護與尊重。
Text/朱翊瑄
Photo/印莉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