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間,城市養蜂在許多國際都會蔚為風潮,但每座城市的條件不同,台灣都會地區地狹人稠,住居緊密,到底適不適合養蜂?可行度高不高?在這次的城市養蜂專題系列中,我們歸納出幾點心得分享。

城市養蜂與蜂農採蜜不一樣

在上一篇報導中,採訪了在台北市自家陽臺養蜂的小伊,關於蜂蜜的收穫量,她語氣淡然瀟灑:「有多的蜜也很好,如果沒有蜜,那我就當寵物養!」(延伸閱讀:蜜蜂在城市的家,我的桃花源

小伊的兩個蜂箱,其實採不了多少蜜,但因為養蜂,她向外探索周遭環境,去發現住家周遭的行道樹、蜜源植物;同時向內觀照自我,養蜂互動,成了療癒舒心的事。而蜂蜜是附加價值,自己採收的蜂蜜,最安心美味,也適合成長中的孩子,自己製作蜂蜜氣泡水、帶著孩子認識蜂蜜,保持耐心、付出愛心,是最好的生態教育。

在城市養蜂是向宇宙許願,願地球生態豐富美麗,切記養了就要負責,不要3分鐘熱度。如果不介意是否能採蜜,養獨居蜂也是好方法,有許多為植物授粉的蜂都是獨行俠,而非群居的蜜蜂。「城市方舟工作室」長期推動獨居蜂旅館,在家就能動手替獨居蜂製作旅館,邀請牠們入住自家陽臺。

↑有許多為植物授粉的蜂都是獨行俠,而非群居的蜜蜂,如果不介意是否能採蜜,在家就能動手替獨居蜂製作旅館,邀請牠們入住自家陽臺。

成本門檻低但知識門檻高

養蜂的花費成本並不高,現在網購就可以輕鬆買到蜂箱,周邊的工具也並不複雜,容易入門,但並不容易成功。

養蜂前,要先懂蜂,記住務必要花時間上課去。小伊在開始自家養蜂前,就已經在「蜜蜂花園」上了一整年的課程,由蜜蜂花園主人王英章帶著學生,在新北木柵貓空實際養蜂操作,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對蜜蜂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再決定是不是要開始養蜂,有社群同學一起討論分享經驗,互相支援,成功的機率也更高。(延伸閱讀:嗡嗡嗡,養蜂的Bee要學習之路

一開始,必須克服自身對蜜蜂的恐懼。小伊說,被蜜蜂叮咬是家常便飯,依照每個人身體狀況,會產生程度不一的過敏反應。有些人過敏反應太嚴重,就不適合養蜂。春秋時節是分蜂期,如果蜜蜂覺得住得不舒服,就會舉家出走,如果一大群蜂在公寓大廈周邊飛舞,很容易嚇到人。因此,一定要有足夠的養蜂知識、經驗以及社群後備資源,才能著手養蜂。

↑環境打理妥當,是養蜂最重要的第一步。小伊家的陽臺不臨馬路,加上前方視野開闊,剛好適合蜜蜂起飛及降落。

以孟母精神張羅蜜蜂的家

小伊家的陽臺並不大,建築雖被大樓圍繞,陽臺卻剛好有個開闊的視野,這像是蜜蜂的飛行跑道,讓牠們有自在起飛及降落的空間。陽臺不臨馬路,平時清淨少噪音,公寓一層僅一戶,正好少掉鄰居的燈光干擾,讓蜜蜂傍晚歸巢時,不會受光害影響,找不到家。環境打理妥當,是養蜂最重要的第一步。

許多城市養蜂個案都是在大樓頂樓,就要確保管委會或是鄰居同意,才能執行。就都會區來說,在城市菜園中養蜂,或是利用社區的花園空間等,讓鄰里能夠共同參與,增加對蜜蜂的認識,就不會感到陌生害怕。(延伸閱讀:那些蜜蜂社會告訴我們的事

↑不同時節的蜂蜜,是來自風土花草的美妙滋味,只有養蜂人最能「搶鮮」體會。

每一口蜜都不是理所當然

蜂蜜是附加價值,並非最終目的。蜜蜂一直是生態指標,城市養蜂的精神是為環境盡一份小小心力,讓我們有機會多關注周邊的生態環境,是城市與大自然的連結。

透過自家養蜂,我們有了品嘗不同時節蜂蜜的機會,來自風土花草的滋味,每批蜂蜜細巧的變化,只有養蜂人最能「搶鮮」體會。且讓我們心存感謝品嘗每一口蜜,也感激蜜蜂在採蜜過程中同時授粉,是大自然最巧妙的設計、最完美的安排。(延伸閱讀:蜜蜂與牠的花花世界

↑蜜蜂一直是生態指標,城市養蜂搭建了一座美麗的橋梁,讓我們有機會多關注周邊的生態環境,為環境盡一份小小心力。

從這群小小生產者身上,明白世上從來沒有理所當然的事;城市養蜂搭建了一座美麗的橋梁,提醒我們,自己從來沒有、也無法離開大自然。

 

Text/游惠玲
Photo/李俊賢、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零廢棄】減廢5招!一場沒有垃圾的派對

【自耕學】城市小農入門課:三明治栽種法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