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藝術中心館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虛擬實境與偏鄉實構築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Opal Award國際評審外,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

 

4月的長假終於來了,從輕旅行、深度遊、環島遊、離島遊到出國遊的各種組合,相信大家早早就已經開始計畫清明連假的各種可能性。接續上個月的海外篇(延伸閱讀:出發吧!吉隆坡與曼谷的城市旅行私房景點),這回且讓我們盤點全台建築、設計、藝術展演空間,將充滿文藝氣息的有趣建築、美食體驗及活動清單推薦給大家。

 

台南:讓地海之嶼被看見的「漁光節藝術季」

位於台南府城安平港南側最僻靜的小漁村──漁光島,這幾年因為藝術性活動而轉變為南部最熱門的網紅景點,漁光島藝術節即為當地兩年舉辦一次的雙年展,今年第4屆的活動自3月24日登場,一直要到4月16日才落幕,因此大家還有機會趁著這次連假或周末去逛一逛!

這一屆漁光島藝術節為「藝術在一座小島」與「重繪地海之島」雙策展主題設定,14組藝術家的作品在小島上進行展開之餘,每逢活動期間的周末或連續假日,「草木森花之市」、「漁光市集」以及由DJ現場的音樂表演,更提供了參與民眾豐富的活動氛圍。

↑也許你也是第一次聽過或造訪漁光島,沒關係,走訪藝術家孟耿如《Aru第一次來漁光島》的作品,在大自然美景裡發現另一個神祕的宇宙吧!(圖片出處:漁光島藝術節)

由於14組作品無法一一介紹,在這邊就以設計的不同類別來分享幾組作品作為代表,其中兩件藝術裝置,例如孟耿如以立體大型雕塑型態所設計的《Aru第一次來漁光島》;或是以3D立體方式將達利(Dali)的軟時鐘設置成場景的裝置藝術家陳浚豪,都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神祕感。

↑(左)藝術家陳浚豪創作的《挪用記憶的永恆》,以3D方式重組原為2D的達利超現實畫作;(右)林介文的《織一片浪》,以藍色織紋襯托白沙,讓旅人沉醉在春之夢裡。(圖片出處:漁光島藝術節)

另外,特別要介紹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的《島之夢》地景作品,從2018年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的森林園區所呈現的在地原生植物多樣化,到空總文創園區、嘉義美術館庭園、台北美術館中庭花園,以及曾參與Open House Taipei國際城市美學活動的台北松菸文創「不只是圖書館」澡堂花園等,吳書原的地景作品總能呈現出一種自然平衡之美。每次看到吳書原的景觀作品,總會覺得有種不造作的自然野放感,能讓觀賞者感受到本質靈魂的自然生態之美,這次作品也再次展現出吳書原的「新荒野美學」與他特有的在地原生植物生態系。

↑與漁光島海岸線相應而生的飛砂防止保安林,同為島上重要地景,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藉由《島之夢》的創作,重新審視在地原生植物與人為功能性生態系之間的關係。(圖片出處:漁光島藝術節)

 

台北:「超出建築展」之於建築的美感跨界想像

之前一直聽說這場位於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的展覽很精采,因此抓準了時間帶著銘傳建築的設計課學生前往觀摩參觀,本展展出共7位藝術家,從導演、設計師、藝術家、舞蹈家到建築師這樣的跨領域組合團體,透過親身參與和沉浸式體驗的觀展經驗,來探討如何「超出」建築的想像。

↑建築師黃聲遠以又像小説又像文件的方式,在靠近天花的一角、牆面以及桌子上,勾勒出《在建築之前》的歷練過程。(圖片出處:台北當代藝術館)

其中,電影導演蔡明亮展出了《出去走走》、《沙》、《宜蘭》這3部影片,有宜蘭的山光水色、稻田、溪水和日常影像等地貌風土投射的影音效果。《在建築之前》這個區域則有點類似一個平行時空,讓我們看到建築師黃聲遠過去的努力過程,例如求學時的作品、競圖作品、手繪、筆記等,鋪陳的方式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位建築師的建築學習歷程。

↑以無數鋼條交織而成型的兩片曲面結構《形成》,觀者可在其間佇立、行走,或在曲面上坐臥,形成多重關係的感知經驗。(圖片出處:台北當代藝術館)

另外,林聖峰以無數鋼條交織而成型的兩片曲面結構《形成》,以及導演江國梁持續14年紀錄田中央的紀錄片。設計師聶永真運用大約2、3萬張紙媒材所設計的作品,隨著展場環境中溫度、溼氣而產生翹起或是受潮等變化的紙張,也讓我們更能體會到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2樓的集體展覽《Together》是田中央與7位藝術家的聯合展,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模型和影片,有機會建議直接到現場體會,才能近距離觀察到每一件作品的豐富度。

↑2樓的集體展覽《Together》是田中央與7位藝術家的聯合展,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模型和影片,有機會建議直接到現場體會,才能近距離觀察到每一件作品的豐富度。

 

基隆:具環境教育功能的「童話藝術節共創藝術裝置」

2023基隆童話藝術節共創藝術裝置,有一個官方名稱「島雨匯聚‧船遞永續」,是由在地藝術家李奇鴻帶領著國小藝術領域教師與基隆所有高年級孩子們一起共同創作的大型裝置藝術,從3月25日~4月8日在基隆海洋廣場展出,鋼架結構上懸掛了一滴滴的小雨滴,是利用環保回收材料製成,徹底展現基隆「與雨共存」的人文情懷。

建議欣賞完之後,可以到正濱漁港彩虹屋旁的小餐館,吃碗熱呼呼的茶漬飯、買一串基隆有名的隱藏版美食炭烤竹輪(吉古拉),等天黑了剛好再次回來看看日夜不同的視覺感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多多支持這些認真完成創作的孩童們。

↑2023基隆市童話藝術節共創藝術裝置「島雨匯聚.船遞永續」,由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利用環保回收材料製成一滴滴的小雨滴匯聚成「船」。(圖片出處:基隆市政府)

 

宜蘭:設計與結構對話的「蘭陽博物館實構築展」

如果你熱愛建築空間美學且近期有機會造訪宜蘭,有一場以「構築.敘事」為題的實構築展可別錯過,這場台灣建築界盛事從去年12月即開始展出,但今年5月1日即將落幕。展場分為「地理脈絡」、「時空脈絡」、「文化脈絡」、「內在脈絡」、「類型脈絡」5大類,透過敘事角度切入展出的24件建築大型模型,呈現在構築過程中業主、建築師、營造團隊和使用者之間「合作」的重要性。

↑「蘭陽博物館實構築展」為台灣建築界盛事之一,透過敘事角度切入展出的24件建築大型模型,今年5月1日即將落幕,想欣賞得加快腳步。(圖片出處:宜蘭縣文化局)

前往「蘭陽博物館實構築展」參訪之後,順道去吃了一碗宜蘭出名的三星蔥韭香拉麵,它滿滿的韭菜和蔥花吸收湯汁精華後呈現多層次風味,搭配著拉麵的Q彈口感和溏心蛋汁液的融合,是每次宜蘭之旅上高速公路之前的完美句點。連假雖然短短幾天一縱即逝,但如果出遊行程有經過上述這些展館,不妨順道安排一場充滿藝術氣質的參觀路徑!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漁光島藝術節台北當代藝術館、基隆市政府、宜蘭縣文化局、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李芝瑜:我的建築原點,是對美的追求

【李芝瑜專欄】走讀迪化街的前世今生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