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藝術中心館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虛擬實境與偏鄉實構築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Opal Award國際評審外,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學術發起人暨總顧問。

 

你如何推薦自己城市最值得去的地方?

一過完耶誕節和跨年倒數,感覺整個時間步調就會突然變得快速起來,一晃眼雪花裝飾換成了過年氣息濃厚的大紅燈籠和春聯。而提到過年間每個城市都有的年貨大街,兼具傳統和創新的台北大稻埕迪化老街,是一個不得不在這個時間點特別拿出來討論的區域。講到大稻埕,你可能會覺得已經很熟悉了,但大稻埕不只是南北乾貨、年貨、美食以及文青網紅的聚集地,更是建築穿越古今中西的歷史縮影。

迪化街尤其是代表性的一條街,最早於清咸豐六年(1851年)開始了商家的進駐再向外擴展;直至日治時期則開始南北雜貨、中藥業、米業、茶行以及布匹。如果想多認識一下這條街,會發現它的歷史軌跡是要慢慢地走並且細細地往上看,才能品味其獨特的韻味:可回溯至早期傳統閩南式的街屋立面,1862年後洋行進駐出現的一系列洋樓建築和仿洋樓立面,或是1900年日據時代後因應總督府規範和日本明治維新影響下的仿巴洛克和文藝復興立面。不僅如此,當老屋加入了新功能後將如何重新呈現,也是相當有趣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年代交織的混合體在大稻埕和迪化街一帶具體呈現。

大部分的人逛大稻埕,會從迪化街入口這個區域進入,而最明顯的目標除了永樂布業商場,就是迪化街一段34號的「屈臣氏大藥房」,於1893年興建,為全台首座西藥房,引入香港屈臣氏及西藥,巴洛克的山牆建築,能感受其在當年的地位。雖然1998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藥房整體的內部結構,慶幸的是仍保留下最外層的立面外牆供後人欣賞,目前已被列為北市市定古蹟。

台北迪化街一帶歷史悠久,從日治時代發跡,從迪化街一段348號至366號的十棟樓,為日據時代用紅磚建造之仿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群,於1912年完成,在當年是迪化街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商號,雖然早期為碾米廠的商號已不復存在,但從華美巴洛克建築立面,仍可想見當時的風光。2022年的全球城市美學運動Open House Taipei(註),就開放了在十連棟對面的一間老空間,同樣具有百年歷史的這間碾米廠,已華麗轉身成為了特色餐廳,一走入這間百年老屋,還是能感受到迪化街特有的古蹟老宅美學。一般人鮮少有機會能走上2樓、欣賞大稻埕洋樓的建築風格,因此這棟百年古蹟也特別保留了一間小閣樓來展示古早物件,讓人近距離窺探建築歷史之美。

迪化街一段154、156、158號為閩南式建築,也是迪化街最古老的三棟屋舍之一。如果想走訪閩南式建築,建議轉入西寧南路,李臨秋故居就在一棟閩南式家屋的2樓,〈望春風〉這首台灣民謠相信無人不知,這不過是李臨秋25歲時便寫下的生涯代表作,另外還有180多首經典歌曲都是由大師所創作。在這棟建築能看到大師生前的手稿、老照片以及名曲〈望春風〉的商標登錄證,牆壁上文字「深夜、燒酒、夜來香」則註解了大師創作的靈感,2021年的Open House Taipei亦曾打開李臨秋故居介紹給大眾。

轉出迪化街,穿梭到民樂街60幾號,如果有內行人引路,宛如神隱少女般穿過一道不起眼的窄版長廊,便能抵達一棟華麗宅邸,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復古風情老宅大院,會讓人不禁想揉眼確認一下是否身處時空錯置。這裡現為一間預約制老宅咖啡廳「AKA café」,這種茶屋的型態在大稻埕深具特色,從日式榻榻米、原木桌椅到氛圍寧靜的庭院,處處充滿了歷史風情,而在盡情賞玩古色古香建築的同時,能盡情滿足口腹之欲,東西文化融合的下午茶點,讓人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屋新靈魂的風華,絕對值得消磨好一會兒時光。

最後離開(或進入)大稻埕之前,也別忘了拜訪一下星巴克保安門市。這棟於1929年落成的華麗巴洛克式建築,前身為「葉金塗古宅」,由當時大稻埕最大富商之一所興建,不論是純粹靜賞外觀的古意紅磚瓦搭配古典雕飾,或是循著室內復古的螺旋梯拾階而上,思考這一棟巴洛克式古宅到底如何變身為文青咖啡館,推薦到此感受濃濃的人文歷史風貌。

如果離開的時間是黃昏或夜晚,也不妨多停留一站看看大稻埕碼頭市集PIER5。身為過去北部地區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大稻埕碼頭可說是迪化街的發源地,如今蛻變成為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新文創聚落,貨櫃商家營業時間多半從下午開始,隨著日暮漸落,不少人喜歡在河岸邊品嘗美食聊聊天,想要拍攝美景,這裡也是熱門的推薦景點!

註:「Open House」是以限時打開城市中的建築空間為實踐模式,打開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遭的精采空間,提供民眾透過導覽和體驗深入認識城市與建築發展,從1992年在倫敦創始以來,至今已持續進行30多年,每年會選在秋天某個周末在限時48小時內,「打開」城市平常不開放的私人或公共建築,一年一度串連起紐約、墨爾本、米蘭、維也納、耶路撒冷等40餘個國際城市進行空間體驗活動,如今已發展為聞名的全球性建築盛事,同時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城市美學運動。筆者身為全球城市美學運動Open House Taipei的總顧問,也同步全力推動城市循環永續的概念,希望能透過城市空間體驗活動進行倡議。

 

Text/李芝瑜
Photo/李芝瑜、葉仁傑、Iain、YAO23、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李芝瑜:我的建築原點,是對美的追求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