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譚敦慈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伴隨夫婿林杰樑醫師投入毒物研究數十年,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分享健康正確的飲食觀念,以行動傳承俠醫精神,在健康風暴未曾止息的年代成為信心指標與安心的力量。著有《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譚敦慈的安心廚房食典》等書。

 

疫情改變了人與人互動的方式,工作型態、教學模式、社交關係等都在劇烈變動中摸索著穩定與規律的可能,譚敦慈或許是極少數能在這波動盪中維持過去生活步調的人。

維持日常規律,有助身心安定

譚敦慈一天的日常,晨起,換上外出服,收拾寢具用滾輪和吸塵器全部整理過一次,開始吃早餐,食畢收拾妥善,接著閱讀醫療相關文章與報導、做運動。中午12點後避開人潮、上市場採買,下午則處理寫作等工作。傍晚時到餐廳外帶一款主菜回家當晚餐,最後以晚間運動作為每日充實的結尾。

「疫情對我的影響非常少,因為我一直以來就維持著規律的生活。」這個「一直」,始於她與林杰樑醫師結縭,持續至今數十年。「基本上我就不是一個勤勞的人,很怕麻煩,婚前根本什麼家事都不做,亂七八糟的房間都是我爸幫忙整理的。」婚前的譚敦慈是一位專業護理師,下班之後跟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完全不想動,更別說煮飯做家事了。

改變一切的契機,發生在與林杰樑醫師相知相守之後。「我們結婚時他已經洗腎第6年了,他需要一個乾淨、無汙染的環境,為妻則強,漸漸做順手了。」家事,隨手就在時時整理、用完即清之中做起來,奉行斷捨離的譚敦慈家中極少雜物,連冰箱都有7成空,力求簡潔。

令人聞之色變的「變腫」病毒,在譚敦慈身上也從來不是問題。熱愛運動的她早晚單腳跳繩,每邊各跳500下;每日步行10公里的習慣則延至晚間進行,從家中走至大安森林公園,不逗留、不接觸,走完就回家,「還有跟著YouTube上的有氧、瑜伽或健身操一起做,我不會選太難的舞步,那會讓我手忙腳亂,沒有成就感。」

活在當下,正向態度迎擊難題

俠醫林杰樑辭世9年,留下的正確飲食、防毒養生與各項醫學觀念仍深植人心,對於譚敦慈的影響更是深入骨血,既是習慣,也是歷久彌堅的力量。「我以前常說等我們退休之後去哪裡,林醫生都說有空就去,現在就去。」活在當下,成為譚敦慈在人生路途上前進的指南,「不管當下有什麼困難,還是要走過去。」

三級警戒期間,避免群聚、減少外出、關閉休閒娛樂場所、餐廳全面外帶、暫停宗教集會等相關措施讓人們不得不宅在家、對於習慣自由的靈魂而言形成巨大的壓力,但譚敦慈不僅維持著多年如一日的運動習慣,並透過線上課程學習電腦、英文,持續充實自我,還完成了最新的著作《譚敦慈的安心生活全圖典》。「我跟大兒子都說自己是很幸運的人,我趁這段期間寫書,他利用隔離期間寫博士論文,出關後剛好可以交論文。」與其將防疫或隔離期間視為閉關或限制,譚敦慈一家人選擇用更正向的心態面對。

生活,就是一種體諒和理解

心靈堅毅如譚敦慈,也不否認宅在家確實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壓力。「你可以輕鬆一點,讓小孩也輕鬆一點,但不要放任他晚睡晚起,因為有一天還是要回歸正常生活。」然而,再親近的人也難免有磨擦,疫情遠距上班、上課,讓家人的相處時間更多,卻也讓親子關係更常處於緊繃狀態。

「我先生曾告訴我,人在氣頭上嘴巴就會像千刀萬刃,多惡毒的話都可能講出來,其實過了5分鐘就會覺得有那麼嚴重嗎?」受到林醫師的影響,譚敦慈從不在氣頭上罵小孩,生氣時就暫時離開,給彼此一點空間,「其實,生活就是互相體諒。」

防疫期間催生自煮風潮的興起,一時間社群媒體上出現了許多民間廚神與素人網紅,時常在各大媒體分享營養食譜。向來提倡自炊的譚敦慈此時卻反其道而行,每周有3~4次前往餐廳外帶,原因無它:同島一命。「這段期間最痛苦的就是旅遊餐飲業,我有時買一道滷豬腳或烤鴨當主菜,自己不麻煩又支持了店家,讓他們可以生存下去。」在譚敦慈和小兒子都接種第一劑疫苗滿兩周、具有一定保護力後,兩人也隨即前往南投日月潭旅遊,以實際行動支持受衝擊的旅遊業者。

追求簡單,在日復一日的執行中落實為自然而然的習慣。從食安到防疫,譚敦慈所提倡與奉行的從來不是高高在上或難以執行的理念,而是去蕪存菁後的生活智慧。從手邊的事做起、從喜歡的方式開始,日日如常才是健康的真理。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譚敦慈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許家華

 

延伸閱讀:

【看人物】譚敦慈:防疫平常心,落實基本功

【看人物】無蝶夫人:苦心相行 常來常往的天然人情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