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邱文傑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暨AxB建築工作室創辦人,曾以新竹東門城、921地震教育園區、壽山動物園、山屋.芝山等作品多次獲得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及AIA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設計獎等重要獎項,亦曾獲頒中華民國百年傑出建築師獎。

 

1999年,甫自美國學成歸來的邱文傑,讓竹塹城僅存的晚清時期舊城門,從在現代都市中煢煢獨立的國定古蹟,搖身一變成為能夠融入當代生活的場域。原名「迎曦門」的新竹東城門自此有了新的名字──「新竹之心」,在世紀末與這座城市一起迎接新時代的來臨,也讓邱文傑得到了首座台灣建築獎與遠東建築獎。

 

在每個時代,以作品實踐對公共性的理想

20年過去了,這座許多新竹人與建築人心中的經典地標於2021年再次迎接改造計畫。這次的主持人仍是邱文傑,再獲新生的東門城,除了更融入現代需求、使用更具彈性、讓城牆歷史重現市民眼前等三大亮點,邱文傑最想做的,其實是解決當年因資訊誤差而造成的缺失。原來,過去東門城具有治水防災調節的滯洪功能,如此重要的訊息應該被重視進而處理之。想把事情做對、做好,誠實面對是初衷。

↑新竹東門城20年前後改造都出自邱文傑之手,以全新思維視角為東門城注入新生命。

「921地震教育園區」則是另一項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造成數千人傷亡、無數人流離失所的傷痕,是屬於這座島嶼的永恆印記,無論在地理上或在心靈上都無法抹滅。邱文傑以穿越大地的斷層線為主軸,一座無梁柱的特殊結構以實體鋼索串接支撐,沿著驚心動魄的車籠埔斷層延伸而去。他沒讓暴烈的裂縫血淋淋地開放著,而是以結構鋼纜作為縫補傷口的針線,將張牙舞爪的巨大傷疤收攏於纖維薄膜下,幻化為象徵縫合大地傷痕的藝術品。震災奪去了生命,地景遺跡卻能見證生命的堅毅,為留下的人帶來新生的希望。

「921地震教育園區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奇特的、跳躍的過程,某一種程度是延續西方建築教育跟工作經驗的延伸,以非常西方的操作形式、幾何邏輯處理強大的地域性議題。」這件留存了台灣人共同記憶與經歷的作品,讓邱文傑再次榮獲台灣建築獎,其影響之廣闊深遠也絕對無庸置疑,以創作經驗而言當然極為難得,也正因築基於巨大的悲劇之上,邱文傑並未釋放太多自我。

↑「921地震教育園區」的規劃,邱文傑嘗試以非常西方的操作形式處理強大的地域性議題。

 

以現代主義的理性,處理在地特質的感性

「我有沒有在地?」1985年,當時還是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的邱文傑,在助教季鐵男的帶領下,和同學組隊參加日本新建築雜誌舉辦的「新建築住宅設計競技」(SHINKENCHIKU Residential Design Competition)。

「當年的題目是A STYLE FOR THE YEAR 2001,也就是要預測2001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勇於作夢的年輕建築人們,以羅馬城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為底圖,揮灑著他們對於以社會主義挑戰資本主義的想像,將深具東方特色的城市移到建築的發源地──羅馬。「當年的評審有槇文彦、義大利的國寶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還有原廣司,這麼重要的建築師他們看懂了,而且給了我們第2名!」

回望仍有幾分輕狂的年少,邱文傑笑說,其實當年自己什麼也不知道,也不知道當年埋下的種子,會在日後開始發芽、茁壯。

↑當年參加「A STYLE FOR THE YEAR 2001」獲選亞軍的比稿,在邱文傑工作室裡是初心的存在。

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對於違章建築、鐵皮屋與鷹架從不陌生。我們習慣了修修補補,也習慣將這些材質編織進生活之中。「鐵皮屋事實上是滿危險也滿爭議的。」邱文傑坦言,「我的潛意識顯然是愛它的,但又不太敢承認。」這些隨處可見的存在遍布整個台灣,離整齊理性肯定有段距離,充滿了生命力,這之間的愛恨情仇比八點檔長壽劇還糾葛纏綿,台灣人都懂。

常民生活中的混沌與多元,陸續在「福興穀倉」一步步將台灣的本土文化融入建築之中;「南投新故鄉見學園區C-Pavilion」更是以深具常民性格的C形鋼,打造出一座造型簡單純粹的建築,貌似極理性,骨血裡卻是滿滿台灣味;而後在「台北那條通」以百公尺長的鷹架輕巧架構出空間,像是聖潔崇高的教堂,也一如台北條通的熱鬧非凡。

↑「台北那條通」以百公尺長的鷹架輕巧架構,宛如聖潔的教堂,也一如台北條通的熱鬧非凡。

「幾十年來,以臨時建築的心態導致今天台灣的樣貌,我覺得這個題目不比921小。」迂迴前行至今,此身仍在公共工程第一線的邱文傑,從不諱言持續挑戰制度的辛苦與疲累,也盡情享受著他的努力為社會帶來的影響與喜悅。

「台灣人對公共工程的認知原則上是有進步的,但台灣政治搖擺得很兇,所以那種進步也是潛藏的一種不穩定性。」進步在各個城市此起彼落,或許有些地方止步不前,仍等待持續奮進的改變,以眾人之力一點一滴鋪設出通往未來的希望道路。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邱文傑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AxB Architecture Studio x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延伸閱讀:

【看人物】姚仁喜:文化建築,超越物質的幾何詩性

【建築職人錄】石地發──抱持初心,持續敲鑿的日常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