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沈方正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投入飯店業近40年,職涯始於飯店櫃檯,並於客服部、行銷部、業務部、餐飲部等逐步累積豐富經驗與資歷,致力推展優質的休閒旅遊文化,帶領集團海內外10餘間飯店,努力成為「華人的服務專家」。

 

走過新冠疫情的肆虐與衝擊,2023年雖然不須再面臨突如其來的風險,得以在與大疫共存的同時開始嘗試各種探索。然而,疫後世界的新常態,卻持續為旅行業帶來未曾經歷過的挑戰與考驗。

 

有溫度的體驗,正是台味服務的精髓

「風景都還在,各種硬體或觀光設施也都還在,但全世界範圍內都能看到,旅遊業最大的危機其實是人的問題。」沈方正直言,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面臨人員缺乏的問題,「疫情對於旅遊相關行業的人才進行了大清洗,導致價格升高但服務品質降低的現狀。」另一個嚴峻的考驗是,經過長達兩年的大鎖國時代後終能迎接復甦曙光的大環境,是否還能保有接待國際旅客的能力與內容?

當物理性的交流停滯時,並不代表只能留在原地躊躇不前。「我覺得台灣比較特別的是,這幾年因為不能出國,所以很多人都去了過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這正是台灣的機會。」如何在原本沒有觀光內容的地方開展生機,並進一步在旅遊復甦興盛的當下逐步強化內容,轉化成國際旅客也能欣賞的多元體驗,正是沈方正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努力,許多疫情前未曾實踐的想法,也趁著時間的流動感趨於悠緩而得以實踐。

↑沈方正表示,許多疫情前未曾實踐的想法,趁著時間的流動感趨於悠緩而得以實踐。

「我以前在泰國上過廚藝教室,很短時間就能學會做3、4道菜,充實又有成就感。這樣的體驗在台灣能不能做?當然可以!」沈方正以自己的旅行經驗出發,讓入住礁溪老爺酒店的旅客可以學做豆腐乳、鹹鴨蛋、花生糖等國人無比熟悉卻未曾想過能自己動手做的食物,真實體驗帶來的感動與樂趣,正是最美好的旅行回憶。

↑真實體驗帶來的感動與樂趣,是可以帶著走的美好旅行回憶。

 

菜市場與書店,體驗當地文化的原點

沈方正體驗過諸多世上最頂級奢華的旅宿,長年來浸淫於業界中的獨到眼光,也讓他能夠逐一解析這些精心打造的服務源自於哪些WHAT、WHY與HOW。然而,對他而言最深受感動的旅遊勝地,仍是他的原點:台灣與世界各地常民生活的場景。

「每次出國我一定會去兩個地方:菜市場與書店。」藉由旅行與閱讀,沈方正培養出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悠然自處、都能有新發現的能力。「有了不一樣的視野,每個地方都能是理想的所在。」對於沈方正而言,旅行已經邁入了主動探索、從平凡事物裡也能探得新發現的階段。

↑台灣與世界各地常民生活的場景,是最能感動沈方正的旅遊景點。

不久前至台中出差時,沈方正突然下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決定:下榻鹿港的飯店。晨起即走街串巷、逛逛市場、吃個早餐,到鹿港龍山寺拜拜後再搭客運轉火車到台中洽公;晚上回到鹿港後,再細細走訪品味國定一級古蹟之美,到酒吧喝點小酒、與當地人聊聊鹿港的今與昔。「光是搭客運就是一個很大的adventure!」如此旅行中不經意的發現,何嘗不是一種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的方式?

↑沈方正認為,旅行中不經意的發現,是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的方式。

 

老爺式旅行,日常中不經意的新發現

2023年起,老爺酒店集團推出「老爺式旅行」,攜手8位全台各地具創造力、執行力且勇於挑戰的「城市逆行者」,以城市生活的經驗及故事連結在地視角,一同策劃獨家旅行路線,引領旅人重新認識老爺酒店所處的6座城市。「我們想做的就是提供不一樣的觀點與視野,從城市裡去體驗。」在ESG、循環、永續成為當代顯學的風潮下,沈方正認為應從可續性做起。「也就是必須是日常可以接觸的,可以從生活裡去思考的。」

↑2023年老爺酒店集團攜手8位全台「城市逆行者」,一同策劃獨家旅行路線。

以台中大毅老爺行旅與藝術經紀人黃米露合作的城市逆行計畫,就是帶領旅人們走訪小路映画工作室、中興工廠re_Gartory與兆兆茶苑,在城市的路徑中探索台中的在地個性;台南老爺行旅則與全美戲院第三代合作,帶領旅人們見證當時地方繁華和電影業榮景,品味承攬著不同年代所孕育出的文化新價值。「最讓我驚喜的是,走訪的過程中,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有非常進步的觀念,將注重鄰里關係的方式落實在尊重生活場域之中。」透過擁有不同觀點的人們,認識每一座城市不同的美好,沈方正說,「與人共好,內容就會出現。」

↑台南老爺行旅則與全美戲院第三代合作,帶領旅人們見證當時地方繁華。

飯店,不只是提供旅宿服務的設施,更可以是一座連結城市的平台,提供探索歷史、環境、人文、物產的可能。「探索一個城市,還是從常民的生活裡面去看他們怎麼樣過日子、過生活。」在台灣是如此,走出國境亦然。精采的旅程未必只能存在遠方,打開胸懷與視野,日常的俯仰之間皆是一期一會的風景。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沈方正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老爺酒店集團、Atosan、Jack Hong、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姚仁喜:文化建築,超越物質的幾何詩性

【看人物】林彥穎、陳彥伶:建築要有靈魂,必須與感情有所連結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