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張瑪龍、陳玉霖
曾前後榮獲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攜手主持MAYU architects 的黃金組合,以默契絕佳的合作模式透過多種建築形式闡述獨特的美學與人文關懷。近期作品包括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紅毛港文化園區、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北港文化中心、高雄美國學校等,亦關注都市規劃設計領域。

 

古今中外的知名圖書館建築設計,頌揚著閱讀與學習的重要,從過去串連到現在,連結至未來。數千年來,從古埃及的圖書室型態、中世紀成為教堂或修道院的一部分,到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藏書空間與閱讀區的規劃,乃至18世紀開始重視空間美學與技術運用等,圖書館的演變過程如同一部知識發展建設史。

台灣圖書館建築的復興時代

在資訊快速流通的今日,圖書館對於時代衝擊必然得做出相應的協調。「讀紙本跟看電腦還是不一樣的,怎麼讓人願意進來讀紙本書、享受閱讀的樂趣,空間氛圍很重要。」研究圖書館建築的張瑪龍指出,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就是最基本的圖書館建築型態。

圖書館內部的空間配置可能大同小異,然而隨著坐落的位置與周遭都市環境而異,自然會形成不同的課題。位於重劃區的台南總圖園區,占地1.5公頃,建築師張瑪龍與陳玉霖與合作夥伴荷蘭Mecanoo 事務所以開放理性的方式建構了每一個空間:細長的圓柱撐起層層退縮的倒階梯式立面,在南台灣的豔陽天下形成了遮蔽陰影;仿木質色的格柵外牆浮現了老屋窗花紋樣,包藏於優雅風韻下的使用空間裡,除了數個實體的垂直動線與服務區域之外皆為開放式設計,容許未來的靈活因應各種彈性運用。

↑位於重劃區的台南總圖園區,除了數個實體的垂直動線與服務區域之外皆為開放式設計,容許未來的靈活因應各種彈性運用。(圖片出處:台南市立圖書館)

約莫於同時期進行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則由既有建築增改,空間量體相對較小的同時與周遭的自然元素關係更緊密,因此以更精密的態度為每一個空間量身打造,展現另一番風情與特色。

「建築師沒有被明確賦予推廣閱讀的使命,但我們可以間接促成大家對閱讀的喜好。」陳玉霖認為圖書館與其他文化設施存在競爭關係,「以台南總圖來說要與美術館競爭、與各種文化活動競爭,甚至要與百貨公司競爭,所以要做很多事讓自己有存在感、讓大家喜歡來。」

無論來訪者是為了帶孩子聽故事、找資料或只是想坐下來休息,當圖書館成功吸引一個人走入到處都是書的環境裡,推廣閱讀的成功率自然就會提高。文化設施之間的競爭關係同樣也存在於城市與城市之間,何以圖書館從幾乎不被重視到五都競相興建?對陳玉霖而言,都是值得鼓勵的良性競爭。

↑陳玉霖認為,建築師沒有被明確賦予推廣閱讀的使命,可以透過好的圖書館空間設計,間接促成大家對閱讀的喜好。(圖片出處:丰宇影像)

 

城市公共空間帶來新的可能

張瑪龍和陳玉霖的聯合事務所MAYU architects 歷年的作品遍及公共建築與城市設計規劃,十餘年來一點一滴地改變著一座城市的現在與未來,位於高雄鳳山區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與荷蘭de Architecten Cie合作),就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演藝廳、展覽館、藝術教育中心與圖書館等4棟建築,以薄膜屋頂連結並創造出介於城市與建築中間的半戶外中介地帶,形成讓市民無論日夜晴雨都能使用的公共空間,新的都市空間使用模式於焉而生。

↑位於高雄鳳山區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以薄膜屋頂連結並創造出介於城市與建築中間的半戶外中介地帶,無論日夜晴雨都能使用。

然而一座建築的優劣良窳,並非由建築師定義,功過來自眾人的集體共識。日前成為高雄熱門IG打卡景點的高雄輕軌C21A-C21段,是輕軌段完成後獲得最多正面迴響的場景,但在竣工之前卻也充滿各種疑慮。「輕軌以前不曾出現在這座城市中,不是文化的一部分,大家免不了有各種疑慮。」張瑪龍直言,「這是一個說服的過程。」當人們親自感受到輕軌是可以與行人、樹木共存的運具,在實際體驗到益處後自然會產生信任與好感,「如今就能以更積極的方式討論如何設計與使用。」

「經典的建築要滿足兩個方向,必須能反映建造時代的喜好、價值觀等,又能在不同的時空裡繼續影響新的使用者。」陳玉霖認為台中、台南等日治時期興建的火車站,百年來歷經無數變化,始終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如此屹立不搖的存在就是非常經典的建築。張瑪龍則偏向於探討建築物與環境或其他建築物之間的關係,「建築物內部可能會被改變,例如台中火車站現在就不是當初的功能,但它本身的建築造型與材料有意義,在每個時代扮演的角色對環境的意義也很重要。」

↑張瑪龍說,人生的某個時間一定會使用到圖書館,當你開始了這個契機、有了習慣、就會一直去使用,在其中獲得不同的生活體驗。

 

不只是圖書館更是經典建築

「我在日本的海老名市立中央圖書館看過一幅很有趣的畫:爸媽帶孩子到圖書館,長大後他自己來讀書做作業,再大一點時和男女朋友來約會,結婚生子後又帶孩子來。」張瑪龍說,「人生和圖書館的關聯性就是這樣一個循環。」他認為人生的某個時間一定會使用到圖書館,「當你開始了這個契機、有了習慣、就會一直去使用。也許中間因為某種原因離開,但老了還是會回來翻報紙,人的使用行為不會改變。」

身為父母時是引導者,與友同行時或許是觀光客,獨自前往時又成為單純的讀者,「不同的角色會推向你使用不同空間,做出不同的行為。」

陳玉霖則認為,若是在各種人生階段都能在圖書館獲得很好的回饋,得到豐富的生活體驗,代表這座建築充滿活力與生命力,圖書館也將一步步走向更能符合時代變動與需求的樣貌,「這樣的建築,應該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張瑪龍、陳玉霖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丰宇影像、台南市立圖書館、liu yu shan、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張瑪龍、陳玉霖:圖書館該做的事,勾引你對閱讀的好奇心

【看人物】詹偉雄:閱讀與神聖空間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