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詹偉雄

1961年生於台中縣豐原鎮,台大圖書館學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參與博客來網路書店與《數位時代》、《Soul》、《Gigs》、《短篇小說》等多本雜誌之創辦;現任《數位時代》總主筆。著有《美學的經濟》、《球手之美學》、《風格的技術》等書,主力的研究興趣:各種邊緣的社會人類學──運動、設計、美學、感官、食物、時尚,外加技術史和經濟、知識史的雜讀雜學。

 

雖然都是說「讀書」這件事,但台灣人所從事的「閱讀」,與英語世界所作的「reading」,仍是天壤之別的兩碼子事。

大部分台灣人讀書,是讀「應讀之書」,是為了改良自己、跟上同儕、呼應時代,讀書是為了某個用處──多半是為了成為社會裡更強的那個人──方值得用上九牛二虎之力。

英語人讀書,不會比台灣人「省力」多少,但這吃力之處,正是這一大群讀書者快感的來源;他們讀書,不是為了要成為社會裡更強的那個人,而是希望能擺脫社會施加的成功者規範、而終成獨一無二我行我素的那個人。

簡言之,台灣人是為他人的眼光而讀書,讀書因而是件痛苦的義務,書的編輯與寫作必須力求深入淺出,方有市場;西方人則是為自己的人生滋味而讀,書得具備一定程度的陌生與難度,才能誘引讀者拚搏投入。當然,英語世界中仍有庸俗大眾,而台灣讀者亦多頭角崢嶸之士,在此比較的,僅是一個社會的通象。

不信的話,看看一般中產階級,或大戶人家(讀書需要時間,亦即得具備一定的既有財富)的居室,或可一目瞭然。

英語世界的家戶,多半有私人圖書館,或具備大片書架的起居室。

清教徒的宗教傳統,要求個人與上帝能直接溝通,不經過教會的中介,個人藉著屬靈經驗的想像與探究,孕育了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內向探索的禁慾主義」(Inner-worldly asceticism),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生活的濫觴,當上帝的招喚隨著世俗化而減弱,人們卻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經驗到自我與人生進行重大切換的快感與興奮之情,至此,人生只能不斷地「志隨心走」(follow your heart)而已。

但重要的是,這種「內向探索」唯獨只能在孤獨的時間和空間內完成,無法徵詢,亦不得共享。家戶內的圖書館或起居室,在此即是神聖空間,既容納長者向上帝探問,也允諾年輕的靈魂往未知進行自我踏查,「閱讀」是所有新奇感受、思維愁苦的來源與解答,書架上讀過的書,一本本都曾是逝去的某個自己,太輕鬆易讀的書無法立足,因為它如何能滿足得了那始終不得釋懷的靈魂。

台灣人的書架上,擺的是暢銷書、大部頭的各種百科全書,更多的是機場帶回來的高價洋酒與旅行紀念品,大戶人家的客廳與飯廳都很大,有一擲千金的音響與劇院,但幾乎沒有私人圖書館,不少企業家自豪提皮箱奔波世界千萬里、眼界朗闊,但其實他的內心從未走出自家花園,他的思維未經風霜磨難砥礪,稚嫩如孩童。

台灣沒有經過新教革命,我們如何擁有那種透過讀書、日新又新生命的不安靈魂?或許,先作一間小小的私人圖書室,可矣!

(本專欄原載於《居心誌》第1期 樂‧閱讀)

 

Text/詹偉雄
Photo/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看人物】詹鳳春:樹木的世代交替,才是真正的永續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