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張瑪龍、陳玉霖
曾前後榮獲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攜手主持MAYU architects 的黃金組合,以默契絕佳的合作模式透過多種建築形式闡述獨特的美學與人文關懷。近期作品包括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紅毛港文化園區、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北港文化中心、高雄美國學校等,亦關注都市規劃設計領域。

 

在知識的獲取早已不侷限於紙本或數位、文字或影像,圖書館的定位是否已淪為收容紀念紙本書的紀念碑?如若有著這樣的想法,有一種可能是你已許久不曾走進圖書館了。

當代圖書館空間,打開與人們的日常連結

在陳玉霖還在國立成功大學就讀建築系的1990年代,他時常沿著漂浮的階梯走上位於勝利校區的舊總圖書館2樓入口處,再下行到1樓的期刊室細細閱讀《影響電影雜誌》。

↑陳玉霖從學生時代就愛泡在圖書館,但多半不是鑽研課業,他笑說當時總在書架的中間讀雜誌。

相對於熱愛電影的夥伴,張瑪龍直言年輕時鮮少使用圖書館。「當時大家去圖書館只是為了K書,直到去國外念書時發現當地圖書館中有種氣氛,讓學生能在館中主動閱讀、蒐集資料,甚至是討論。」為什麼台灣卻沒有這種氛圍?文化衝擊讓張瑪龍開始思考進而研究圖書館建築,「我覺得形成這樣的氛圍,才是圖書館該做的事。」

↑在國外唸書時體驗到與台灣截然不同的圖書館氛圍,這也讓張瑪龍開始研究起圖書館建築與空間。

由陳玉霖設計的台南市立圖書館裕文分館,館內從1樓兒童區到2樓光灑區、期刊區都採用木質地板,形成了可自由席地而坐的一境,閱讀之趣隨時可在最輕鬆的狀態下悠然展開。位於屏東千禧公園、由中正文化中心舊建築改造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下簡稱屏東總圖),同樣是MAYU architects的作品,一改威權時代公共建築的保守,從調整建築的軸向開始讓圖書館的入口直接面對城市,打開了與人們的日常連結,也打開了圖書館貼近當代需求的面向。

↑台南總圖外觀為倒階梯狀,提供良好遮蔭及開展多元功能的半戶外空間。(圖片出處:丰宇影像)

 

愛上圖書館,從獲得不同的生活體驗開始

「每個時代的公共性不太一樣。」陳玉霖指出,「幾十年前對公共性的想像,是一大群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像是升旗典禮。」在1980年代,方方正正建築前的硬鋪面大廣場與椰林大道,對於一座「文化中心」而言是合理的存在,典藏其中的文物能否為群眾認識亦非當時關心的重點。然而,40年後的今天,一旦了解過去如此設計的原因,就能理解未來有所改變的理由。

「這個時代的公共性,是大家在一起做不同的事。」在同一個屋簷下讀著不同的書、以各自的方式享受這個空間。於是,大廣場換成了真正能接地氣的柔軟青草地,幾個小群體在樹蔭下野餐、做瑜伽、練外丹功,絕非讀書才能讓心靈充實富裕;室外的滿是綠意的天光與悠閒氣氛與室內連動,挑高的中庭、穿透的空間,讓館內或沉浸於書香中、或致志於學習、或樂在種種交流的人們,在舉頭俯首時能夠看到其他的身影,讓不同年齡層與目的的使用者更自由自在、多采多姿地「在一起」,社區意識與個體需求於此共融共存。

↑屏東總圖為舊館新生,一側新增以黑色鋼構的四邊形建築,為圖書館開啟了新的使用介面。(圖片出處:丰宇影像)

位在千禧公園內、原址改建成的屏東總圖,新增了一個以黑色鋼構為建築主體、收納進滿室陽光的平行四邊形盒子,取代圖書館原有的入口大廳,是圖書館唯一新建的部分。張瑪龍說:「大廳說穿了是一個沒有用途的空間,但卻是未來圖書館必備的空間,它代表了一種新的使用介面。」

近年各縣市紛紛計畫興建大型圖書館,設計新穎技術先進自不待言,但屏東總圖改建工程進行先期規劃時因特殊環境因素,縣政府亦曾考慮就地拆除重建或保留整修兩種方案。經過不斷討論評估,考慮環境永續性、保留生活記憶場景,又能以最少經費做更多貢獻,屏東縣政府決定採用「留舊整新」的方式,接軌了全球永續環境的議題。

屏東總圖儘管結構老舊僵化,卻勝在周邊機能完善,建築本身仍具改建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可以把歷史記憶留下來,讓建築有永續性,就能做出有別於六都的另一種典範。」陳玉霖直言,記憶是好是壞不一定,「人是一種很奇特的動物,當舊的記憶隨著翻修賦予新生時,通常會放大好的記憶。」如此使既有建築建築具永續性且可保留歷史記憶的提案,獲得屏東縣政府的肯定與全力支持,著手設計時刻意保留的留白空間,也確實在館方的用心企畫下衍生出多元多樣的精采活動。

相對於從零開始,老屋翻新大改造雖然具有節省經費、符合永續概念等種種優點,但對於建築師而言其實更難。結構不良的天花板、與圖面不符的管線等種種無法滿足現行法與需求的問題,隨著改建過程一一浮現,難以事先進行完整規劃,致使施工時不得不且戰且走,與團隊共同克服。所幸走到最後,預期中與意料外的美好逐一浮現。

↑屏東總圖舊館大廳,建築師在中央加入一支美型旋轉梯成為上下樓的主動線,勾引探索閱讀的好奇心。

 

台灣圖書館建築,迎來更多可能性的時代

在網路上被暱稱為「森林圖書館」的屏東總圖,沿著停車場走往圖書館大門的路上,彷彿倚著建築而生的樟樹林沿著廊道映襯於玻璃帷幕牆上,鏡像對應為濃鬱的森林綠意。誰能想到這片形成閱讀之森的林蔭,早些年在人們眼中只是可有可無的雜樹?

「改造之前沒有一個人會覺得這裡是森林,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把這裡稱之為森林圖書館。」陳玉霖笑說,「其實我們一棵樹都沒有動。當人們喜歡這裡、主動幫它取綽號,就表示它們認同、接受這裡了。」到了向晚晝夜交錯之時,大廳的燈光沿著V型鋼結構透出,以燈火通明的親切與溫暖提供嚮往知識的人們一隅天堂。

↑走往屏東總圖圖書館大門的路上,樟樹林沿著廊道映襯於玻璃帷幕牆上,勾勒出濃鬱的森林綠意。

完工後的屏東總圖,有3個開放的屋頂露臺,由封閉書庫改造成的多功能區域,且加上吸音處理之後的空間,聲音不再是禁忌,家長為孩子朗讀繪本的輕語、翻閱書本的娑娑聲響、討論交流時的隻字片語都不再成為干擾。

↑當代圖書館的功能從閱讀與藏書擴充為提供多元空間,人與環境、與閱讀的關係得以重新建立。

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圖書館的功能從閱讀與藏書擴充為提供多元空間,少了框架、有了聲息,多了可供彈性運用的空間。打開桎梏的圖書館不再肅靜,人與環境、與閱讀的關係得以重新建立,真正成為與日常共存、為所有人而存在的公共建築。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張瑪龍、陳玉霖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几木、丰宇影像

 

延伸閱讀:

【看人物】李芝瑜:我的建築原點,是對美的追求

【看人物】櫞椛文庫林廷璋:每一本書,都是懂得生活的開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