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Lagom(發音)是一個時時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詞彙。許久不見的朋友重逢,「最近過得好嗎?」聽到這樣的問候,可以回答Lagom。決定和朋友一起Fika一下,喝杯咖啡,「你的飲料要多甜?」也可以回答Lagom。

Lagom在瑞英字典上的釋義是「Just right, just enough」,是不好也不壞的,是恰到好處,是過猶不及,是和而不同,是剛剛好就好。中華文化圈中常以「中庸」一詞對照,但在瑞典人的生活中,更接近將一種凡事節制、凡事有度的境界,落實於人生觀與價值觀中,沒有急功近利,無須盡善盡美,在恰如其分中追尋自在與愜意,在享受中保有健康的身體與充實的心靈。

不多也不少,足夠就是幸福

Lagom的語源可追溯至古諾爾斯語(Old Norse)的「lag法則」一詞,亦有團隊之意;而其文化意義則可推及維京人作為海上霸主的時代。

在枯燥漫長的航行歲月中,一意孤行的個人英雄主義可能會禍延團體,若想活著回家就得團結合作。夜晚時共享蜂蜜酒是水手們最寶貴的時光,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得到等量的分額,每個人都願意克制地僅啜飲一小口。物資緊縮的海盜船上,也促成了自助餐的這種用餐方式,所有菜餚公開擺放在所有人面前,公平取用。「laget om」(隊伍、成團)的思維經過數個世紀的演進,發展成平均分配的理念,也衍生出更為豐富多元的意義。

千百年來深受Lagom的價值觀影響的瑞典人,對食物等物慾沒有占有慾或恐慌感,也絕不肆意浪費。凡是有度的處事風格反映在習於自我約束、遵守規定、尊重生命的處世之道。

人人都要好,共享快樂國度

瑞典人在討論公共事務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Alla ska må bra」,也就是「人人都要好」,不能只考慮單一群替的利益,而需根據不同的需求、情況與限制進行全盤考量。這樣的想法常見於瑞典的設計風格之中,揭示著設計的目的是優化生活品質的一種形式,而非只注重表現上的美觀,同時追求相對意義上的公平。

大眾運輸人性化設計的細節,讓輪椅和嬰兒車可以輕鬆上下;公園小徑上的照明設施,民眾可以隨時在此安心散步或慢跑。這些都傳遞了一個訊息:無論處於何種狀態、心智、性別、階級與年齡,每個人都有可以輕鬆使用公共設施、享受陽光雨露的權利。

瑞典的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接受各種生命教育,學習每一種生命型態都值得被尊重的想法。在森林中嬉戲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課程之一,隨著年齡的成長,也鼓勵學生們積極地保育自然與環境的意識,了解永續的重要性,也認知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都需要互相尊重,享受自然恩賜的同時,不破壞環境與其他人的權利。

學習尊重,有所為有所不為

熱愛戶外活動的瑞典人,熱衷於藉著漁獵活動享受大自然的豐沛物產資源,職業獵人更是備受敬重的職業。獵人選擇獵物時,會注意其性別與年齡以平衡生態,不但每一隻捕獲的獵物都必須向主管單位登記,也會統計物種數量向上呈報,積極參與保育的角色。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一種Lagom的智慧。

珍惜環境、尊重勞動,從不妄自菲薄,源於Lagom的瑞典經驗,證實了高度經濟成長與公平分享的社會正義可以是兼顧並存的,在此前提下重視適性發展,關注每個最微小之處,讓個體都是一樣的特別,保有自我的同時懷抱海納百川的胸襟。「幸福人生、全體同享」的共識,讓這塊冰冷而遼闊的土地,有了生生不息的豐饒與願景。

 

Text/林蔚秦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北歐思潮】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幸福顯學

【北歐思潮】丹麥人的心適慢活哲學:Hygge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