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蔡穎卿(Bubu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生活教學,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實作,與大家共創惜物愛人、安靜穩定的生活。著有《隔代不隔愛》、《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等。工作室網站:www.bubu.com.tw

 

我很幸運,雖已走在不惑與耳順之年的中途,父母仍然健在。爸媽與我目前雖分居南北兩地,但因親情的意義與一個具體美好的居所,所以我有一個原生家庭可以回流、造訪,心中因此感到很安全。世代的情感一定要因各種有意義的共處而循環,而我因此能隨時從父母的身上補充愛的能量,並傳遞給下一代。

婚前跟在父母身邊長大的20幾年,母親在食衣住行中,最講究「住」的品質。我們的家永遠都是為家人自己的享受而經常打掃整理與費心布置的,家中的物件更因為珍惜而經久耐用。我在娘家所受的教育,因為都是居家的點滴美育與深度的生活參與,因此從中建立的價值觀,不只化為我的生活能力,更成為我所有工作的標準。

我因此認為,親子不管分居或同住,長者都應該擁有家人中居住最好的條件;因為年長意即資深,「良好的資深」才是真正的榜樣,而生活中有這樣的榜樣才能體現人倫尊重的深義。在這個日漸膚淺、強調逆齡的怪異世界,一個有內涵的居家與恰如其分老去的長輩才是最重大的影響力。

母親教我「惜物愛人」的觀念都一一落實在居家生活的指導中。「惜物」便是不添購無用之物,並善用已存在的生活之器;「愛人」更不是口頭的體貼,而是在工作忙累中,仍不允許鍋冷灶涼,塵埃覆蓋。因此,空間與物件都被付予了深情,而這樣的心,我相信一定能被環境之中的虛間與實物所了解,所以,它們也會盡力為我們的生活服務。50幾年來,我曾因居住或工作而與數十個空間好好地相處過;我認為,只要是一段賦予照顧的時間就能使空間溫潤有情,閃耀出比新增新造更為美好的光彩。

我不知道今日世界「人」與「居住」的關係要算是進步或退步,因為,這不能只透過建築或空間設計來看,而要從人在生活中交織出的故事來想。我本來認為,建築的語彙只要是認真生活的人都能了解,但現在看到居家美學的詞語卻有如玄學一般地高深莫測。但任何人只要靜下心來想就一定不難了解,無論文字如何誇張地詮釋生活,如果「功能」與「形式」不能互相效力,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空間」便不能續寫精采的生活夢想。

我已走向生命的後中年(或說前晚年),並因為是這樣年齡與特別的生活經驗而一次又一次地了解:人被空間造就的事實,以及人擁有創造空間的能力。一個歷史很短的「家」,比如說,我初婚時離開父母與先生建立起來的那個「家」,無論怎麼清爽可愛,也只是一種美感觀點的表達,還沒有生活底蘊可言。等到30年過去,我們在每一個停留過的空間中空累積了天倫相聚、養兒育女、努力工作、盡心生活的故事之後,此時此刻,「家」已不再是我對美好人生的想望;而是我從父母處領受的「惜物愛人」所落實的滿意人生。

(本專欄原載於《居心誌》第4期 世代‧共居)

 

Text/蔡穎卿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看人物】徐玫怡:家,最溫暖的充電站

【看人物】蔡珠兒:廚房改造,遇見生命中更多的自己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