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蔡珠兒
生於埔里,長於台北,台大中文系畢業,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肄業,做過記者,旅居倫敦和香港多年,晴耕雨讀,種植烹煮。2015年鮭魚返鄉,搬回台北定居。喜歡植物和食物,是個文字偏執狂,散文專業戶,曾獲吳魯芹散文獎,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台北書展等好書獎。
走入文學作家蔡珠兒的住家廚房,眼光先是被窗外的綠意吸引,一扇開得偌大的窗,成為長駐風景,同時帶入了光線。廚房整體以白色為基調,卻又不是單調無味的白,有平滑的白、帶點紋路質感的白、加入了暖調的白、白皙的白,這些白溫柔地與窗外天光相應。我們很自然就往中島的位置坐,坐定了,就舒服得不想動了。
符合量身所需的美型廚房
「廚房的採光要好,明亮不僅能創造空間的愉悅性,對使用者來說也是安全健康的,如果下廚的人看不清楚,那對身體是極大的損耗。」光線是廚房的靈魂、心靈的照明,這是第2個由蔡珠兒親自參與設計的廚房,她已經很了解自己要什麼與不要什麼。
爐子要7口,才能支撐家宴時的雷霆萬鈞;必得有明火,做菜才有力道;也少不了電磁爐,夏天可減少輻射效應,不必跟冷氣打架,「慢炒、煲湯用它就行。」水槽要盡可能地大,才容得下家宴結束後光榮退場的千軍萬馬,「但我不要不鏽鋼材質,會被刮得花花的。」瓦斯爐與水槽之間的距離不能過大,避免疲於奔命,也不能小到曖昧不明,料理者需要足夠的空間理菜、備料。後陽臺還安了座水槽,「請客時熱鍋就可以在那邊洗。」
料理人的付出值得被尊重
咦?烘碗機不在上方,被挪到了下方的櫥櫃抽屜裡,這是蔡珠兒對上一個廚房缺點的改正,減少架高的櫥櫃,避免剛洗好的碗盤滴滴答答。再者,「廚房工作是高度勞力密集,符合人體工學很重要,老是用不正確的姿勢,容易傷筋動骨。」
唉呀!儘管細密思量,蔡珠兒自認還是「百密一疏」,「廚房設備要實用、又要有美感,有時不可能兼得,哪裡要吃虧、遷就,都有很多難處。」爐前的牆面貼的是小型磁磚,帶有不平整的紋路,有型又漂亮,卻是苦了廚房主人的淘氣鬼,這些磁磚把烹飪時噴出的油汙卡得牢牢緊緊的,蔡珠兒只好老老實實地又刷又洗,每日面對清理工程,那些看不見、做不完、講不清的大小事,竟隨著油汙的刷洗,展開自我對話,進化成一種「療癒」。
「廚房不在大,其實就是一個合理的安排。」蔡珠兒進一步談到,「做菜辛苦的本質是一樣的,但過程中因為硬體給我的支持,我只是付出體力,而不用付出感官上的耗損及疲勞。」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來規劃,讓使用者感到愉快便利,甚至具有美感,因為每個認真對待食物的料理人,都值得被尊重。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蔡珠兒
Text/游惠玲、吳佩霜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