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蔡珠兒

生於埔里,長於台北,台大中文系畢業,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肄業,做過記者,旅居倫敦和香港多年,晴耕雨讀,種植烹煮。2015年鮭魚返鄉,搬回台北定居。喜歡植物和食物,是個文字偏執狂,散文專業戶,曾獲吳魯芹散文獎,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台北書展等好書獎。

 

飲食散文是台灣當代散文中重要之一脈,廚藝精湛的文學作家蔡珠兒,把自己的飲食散文創作定位為「食物書寫」(Food writing)。她懂吃、懂做菜,更懂生活,對於每天必得待上4、5個鐘頭的廚房,蔡珠兒不解,在台灣、香港的住家配置上為何總只有發配邊疆的命運,被拋在受忽視的房屋死角、被世界遺忘,成為一個沒有人喜歡進去的地方,「台灣再好的豪宅也是如此,這難道是華人社會的文化嗎?」

廚房美好之於生活的必要

蔡珠兒在閱讀《廚房之舞》時特別有感,這本著作是由師大地理學系教授吳鄭重執筆,在作者的母親因肺癌過世後,他回頭看台灣婦女的廚房生活,探討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吳鄭重提到,在過去30、40年間興建的公寓住宅,有一共同特點:以3房2廳為主,就像同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標準平面,客廳、飯廳和廚房的面積通常是8坪:4坪:2坪或6坪:3坪:1坪。廚房擁擠狹小、想要多個人進去幫忙或聊天都難,作者將這樣的公寓廚房形容為「家庭毒氣室」。

蔡珠兒幾乎想上街抗議了,她回想起下廚這件事,曾經是她的「不得不」。身為大姊,小時候不得不代替忙碌的媽媽下廚。她不願回憶地回憶著,那個根本算不上廚房的廚房,只是在屋後的陋巷加了口爐,一個小女孩兒踩著板凳,執著鍋鏟炒菜煮飯,傍晚時分,黝黑漸升,小強從溝裡悠悠爬出,她的恐懼也隨著幽幽升起。她想逃、想逃得遠遠的,下廚曾經是身心的磨折、暗黑的記憶、無力改變的過去。

一隅安置真實自我的天地

工作離家之後,她樂得外食,一直到赴英國讀書,才又不得不張羅三餐,好應付日常生活的昂貴,以及學校周遭覓食的不易。這次她卻發現,廚房原來可以舒適明亮、可以不用藏在角落、可以理直氣壯得到那扇窗及最美的風景,「這是台灣女人想都不敢想的。」置身廚房所帶來的愉悅,讓她察覺出自己對於飲食料理的熱切與敏銳,她開始邀同學朋友吃飯聊天,下廚成了喜悅。

對於廚房之事,即便是清潔,蔡珠兒也事必躬親,自家的客廳、房間有時會請專業的鐘點阿姨來打掃,唯廚房是生人勿近。「自己動手,找到秩序及條理,讓自己舒服,所謂『療癒』應該就是這麼來的吧!」她笑說自己有位朋友很愛洗碗,原因是,「世界這麼亂,我無力改變,至少可以改變我家水槽吧!」

每天夜裡、準備就寢之前,廚房的主人會回到這處空間獨處。蔡珠兒播放音樂(這是廚房美好之必要),吃點水果、巧克力,閱讀當天的新聞,不特別做什麼,只是做她自己,「我生命中要的東西都在這裡面,我覺得很滿足了。」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蔡珠兒

 

Text/游惠玲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

【看人物】吳庭安:在建構與破壞的同時,尋求有意義的無限循環

【看人物】陳冠華:長於斯,尋找在地的建築形式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