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從《莊子•知北遊》,可知莊子認為道為萬物本體,無所不在。侘寂之美於日本人的生活亦然,在盈虧有時,在昇落有定,在風晴雨晦,在落花流水,在方方面面,在時時刻刻。這種獨特的美學意識,開啟了日本人珍惜每個轉瞬即逝的絢爛與缺憾。

侘茶:直觀日本茶道裡的侘寂本質

安於清貧寂靜的優雅,在微小的日常中領略深遠意境的侘茶,是侘寂之美最好的體現。始於村田珠光、完成於千利休的侘茶,相對於室町時期流行的茶道形式偏向展現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的道具與愛好,侘茶在極為有限的空間中,亭主(茶會主人)與客人在取水運薪、沸湯點茶之間真心相交。

由江戶末期學者大槻磐溪所著的《近古史談》中,有一段關於茶聖千利休的小故事。

千利休學茶時師從於武野紹鷗,紹鷗為了測試利休的才華,指派他清掃庭院。利休走到庭院中,發現茶室前清淨無垢、一塵不染。此時他儘管感到困惑,卻大膽地搖動一棵樹木,使新綠嫩葉如細雨般飄落。當落葉隨風飛揚,輾轉悠緩地落於地面時,豁然趣致即風景。紹鷗驚豔於利休具有如此奇才,才下定決心傳授茶道。

↑深遠意境的茶禪,是侘寂之美最好的體現。

江戶前期的茶人久須見疎安,則在《茶話指月集》寫下另一則與千利休有關的逸話。

某個春天,豐臣秀吉有意在茶會上為難千利休,因此一反當時插花多用瓶器的做法,命人取來一個盛滿水的大型金屬盆器以及一枝紅梅,要求千利休展示花藝。千利休從容拾起梅枝,摘下盛開的花瓣與蓓蕾後揚手撒於盆中,再順手將枝椏置於盆緣,清寂絕豔,又是一派風流。「雖然我總想讓他覺得困擾,但總是難不倒他啊。」豐臣秀吉也只能甘拜下風。

樂燒:將侘寂精神寄寓於陶藝之中

千利休眼中的完美是什麼?殘缺、消逝、凋零與寂滅,都不是傳統定義中的完美,然而若以侘寂之心細細感受,未完,更是一種素樸純粹之美。以繼承千利休茶道理念所燒製的樂燒茶碗為例,色澤暗沉、形體具有手捏篦削的不規則、不均衡、不對稱、不一致,每一個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些簡潔質樸與真實,至今仍深深影響著日本的產品設計美學。

↑創作隨意、不拘一格的樂燒技法,難以複製的圖紋與形式,倍受當代陶藝愛好者所推崇。

取材於未加工或輕加工的石材、金屬、木料等天然素材,帶有最自然的樸實質感,柔和的棕、灰、褐、青、赭等茶色系或綠色系等天然原色,讓物品本身流露著貼近自然的氣息與姿態。鐵與陶、木與金、竹與石,種種透過材料特質與精湛技藝造就的物品型態隨機能而生,也讓日常之美在自然與實用性原則下由內而形於外,手工的痕跡內斂地轉化為紋理與風格,不規整的線條流露著恰到好處的情感,續而融入生活點滴之中,素雅且靜默地豐富著審美需求與精神內涵。

禪宗:嚮往一種簡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京都豔麗奪目的金閣寺,幾乎是所有觀光客都會指名造訪的熱門景點。燦爛、輝煌、繽紛,展示在富足、權力與威勢頂點時才能造就的底氣。相較之下,木製的銀閣寺簡素靜謐而淡默,老樹與苔蘚各據一隅,逸趣橫生,無論春華如何繽紛、秋楓如何璀璨,銀閣寺沉靜地在歲月流逝間暗示著萬物無常,這番蒼古幽遠,也是侘寂的深意。

↑銀閣寺的美,處處散發出關於侘寂的禪味想像。

侘寂,在松尾芭蕉的青蛙跳入古池,在吉田兼好的願得無罪而賞謫居之月,在谷崎潤一郎對於陰翳造就了東方建築美的禮讚。侘寂之美的意識,在折服於時間,折服於本質,在每一個瞬間,感受不完美的完美。

 

Text/林蔚秦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侘寂美學】侘寂之境 美在不完美

【侘寂美學】 侘茶前奏曲:流動著季節感的茶懷石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