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屬季節性的洄游魚類,每年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下旬,會隨著大陸沿岸成群結隊從東海南下洄游至台灣西南部海域產卵,因爲洄游習性規律,故又有「信魚」之別稱,且此時母烏魚卵正值肥美飽滿,用來製成烏魚子品質尤佳,素來為南北貨中送禮自用皆宜的矜貴珍品。

台味象徵,野生養殖皆美味

拜地緣之賜,台灣古來即擁有豐沛的烏魚資源,日本人將烏魚子製作技術傳入台灣後,先人們便善用烏魚卵製成美味且高經濟價值的烏魚子,代代相傳。從早年辦桌記憶裡的火烤烏魚子片搭白蘿蔔、蒜苗,到近年雅俗共賞的烏魚子結合蛋炒飯,國人對烏魚子的喜愛儼然讓它成為台灣味的象徵,也是年節飯桌上常見的料理。

↑日晒是製作烏魚子的傳統方法,也是風味的關鍵,南台灣街頭在烏魚產季常見日晒烏魚子景觀。

台產烏魚子分天然烏魚子及養殖烏魚子兩種,從顏色上來看,野生烏魚因為覓食條件不同,魚卵製成烏魚子後的顏色深淺不一,從磚紅、橘紅到深黃都有。養殖烏魚的魚卵因成長條件一致、魚卵成熟度差不多,製成烏魚子後顏色較為一致、多為橘紅色。

同理,野生烏魚子的外觀形狀上偏向瘦長,養殖的烏魚子則形狀較單一,大都偏圓且較厚。

油潤甘鮮,極珍貴海中佳餚

烏魚子富含維生素A、E,鐵質、礦物質及不飽和脂肪酸Omega-3(EPA、DHA),營養價值極高。從母魚卵巢中取出魚卵,經清除血管、鹽漬、曝晒、層壓等繁複工序即成為烏魚子。影響烏魚子風味的關鍵,除了原料必須新鮮,仍在於加工製作的技術與方式。野生也好、養殖也罷,評斷烏魚子好壞最終還是靠自己的舌頭最準。

值得參考的是,油脂含量愈高的烏魚子入口香氣愈濃、顏色也愈深,油脂含量由高而低反應在顏色上依序為褐紅色、橘紅色、橘黃至金黃色,選購時可依個人口味喜好斟酌參考。

↑浸泡高粱酒的烏魚子以火烤或鍋煎至兩面微焦、起泡,放涼切片品嘗,鮮美甘甜海味迷人。

烏魚子品質以大小厚薄一致,表面無殘肉或血絲、帶透明感,觸感軟硬適中、無異味者為佳。買回家後應趁鮮盡快品嘗,剩餘者可密封冷凍保存。

享用烏魚子最簡單的方式是以高粱酒浸泡15~30分鐘,在火上或不沾鍋中烤煎至兩面微焦、起泡即可離火,放涼後切片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零食酒餚。

↑經炭火烘烤後再斜切成適口大小的一口烏魚子,毋需再經煎煮即可作為零嘴解饞,當作下酒菜也非常美味。(PEKOE食品雜貨鋪)

 

Text/邱俊智
Photo/張世平、PEKOE食品雜貨鋪、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自耕學】日光之美 多肉植物當紅

【好食材】國產羊在地產銷 新鮮買安心吃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