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陳惠雯、黎旭瀛

大多數時間是奉行秀明自然農法的專職農人、5個孩子的雙親,其餘時間才切換成醫生與先生娘的角色,在大屯溪畔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透過日日的實踐與自然對話,體悟人生。幸福是什麼?是這座農莊之名,也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如果你對時令和旬食有些概念,走一趟黎旭瀛與陳惠雯的農莊,肯定覺得處處是寶藏。數十種蔬果的幼苗在庭院前萌發嫩芽幼枝,展現著微小而強健的生命力;往田地走去,即將成熟的飽滿稻穗、結實累累的同時綻放著黃豔花朵的絲瓜、在3公尺高隨風擺盪的沉沉芭蕉串、藏身於農莊外圍地帶的打拋和羅勒……這些植物與人們眼中的雜草共生,也與這一家人互依共存。

↑自然生長的芭蕉串,是幸福農莊餐桌上常見的佐菜,也是隨手可得的飽足點心。

看見自然農法的無極限

陳惠雯與黎旭瀛開始務農的契機一點也不浪漫,全是為了幼時罹患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女兒。「最初也想過找人幫我們種,可是將近30年前連有機蔬菜都很少見了,我們要的無農藥、無肥料的規格,對一般的農夫來講根本沒有辦法想像。」沒有農藥作物就會被蟲吃掉、不放肥料連長都長不大,這些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讓當年的陳惠雯即使願意出2~3倍的錢,仍然找不到願意以自然農法耕種的農家。

↑黎旭瀛認為在自然之中生活,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

現在的陳惠雯早已不為當年的無措所苦,想吃什麼就試著自己種,當然也可能有種不出來的時候,「其實就是走快走慢而已,只要往一個方向走,最後一定可以走到種出來的那天。」每每開始挑戰沒種過的植物,她總是滿心期待與好奇:它是什麼樣的個性?要如何依照個性調整生長環境?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必須那樣種?就像是結交一個新朋友,試探、磨合、溝通,多年來未曾倦怠,連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自然農法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的,不能放農藥不能放肥料,卻能做到許多以常識想來不可能做到的事。」陳惠雯以自家的秋葵為例,「一般的秋葵就算施肥也長不了這麼大,但隨著我們自家採種(使用每次從收穫中採集的傳統、原生或自然農法種子),它們每年都長得更甜更香更大且更好吃,讓你重新看到它的可能性。」陳惠雯笑說,這是她做過最有魅力的工作,「我從來沒看過秋葵、白蘿蔔、胡蘿蔔這些蔬菜的極限,跟養小孩沒什麼兩樣,你永遠不知道小孩下次會做出什麼讓你感到驚訝的事。」

↑在自然農法裡,陳惠雯得到的不只是健康安全的食物,更從自然裡悟到如何好好生活的哲學。

學著過另一種簡單生活

巨蟹座的陳惠雯,認為自己本來很有可能變成「直升機媽媽」,是自然農法讓她察覺到「愛」與「害」其實是一線之隔。「依我的本性是什麼事都要管到底、都要干涉一下,如果沒有務農的話,我可能一輩子都會以為替孩子做牛做馬是媽媽該做的。」務農之後,陳惠雯在短短半年內就經歷了一個生與死的循環,做對了就歡慶豐收、做錯了也會得到毫不留情的反饋,「這讓我能夠理性地去看待生命,學到如何放手比較好。」

↑幸福農莊裡的一座小樹屋,提供孩子感受自然的童真天地。

陳惠雯和黎旭瀛在年輕時都曾在日本投身志工行列,當年的經歷拓展了他們的眼界、進而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與看待事情的角度。「我很希望孩子在進入社會、開始忙著賺錢之前,能理解到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比錢更重要,但這沒辦法用講的,一定要自己去體會。」

現在已成年的大女兒在日本擔任志工,走在曾經改變父母親人生的同一條道路上;還在尋找人生方向的老三幫忙照顧店面、即將畢業的老四計畫前往德國學習動物輔助治療,「事實證明,我們不用指引該走哪條路,他們自己就能找到很棒的路、顯現自己的才華。」

↑幸福是什麼?是這座農莊之名,也是黎旭瀛與陳惠雯的日常寫照。

秀明自然農法的耕作方式,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原則下,不使用農藥或肥料等任何化學物質,僅以草葉堆肥讓土地回復潔淨與生機,以自家採集的種子發揮植物本身潛力,全心相信以大自然之力即可孕育出健康、美味而充滿生命力的農作物。自然農耕哲學也幫助陳惠雯和黎旭瀛,在大屯溪畔實踐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懷抱祝福的心意相信土地的力量與潛能,也讓互伴互信的親子關係在祝福中茁壯。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陳惠雯、黎旭瀛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

【看人物】曾志偉:建築一種人與自然的通道

【看人物】譚敦慈:防疫平常心,落實基本功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