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曾志偉

自然洋行設計團隊創辦人與設計總監,多年來深究自然建築,希望藉由建築空間,在人和自然中創造連結,藉由人為構造體及地貌因素,將建築空間轉化成為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空間介質,回溯居住原始初衷。2008年在峇里島烏布成立生態建築實驗室,探索另一種新的生活實驗活動可能性,並試著打開所有的感觀,用視覺、聲音、氣味、味覺來接觸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宇宙,溫馨、寧靜、自在、愉悅並充滿能量。

 

爬一小段陡坡,彎過幾折石階,來到隱匿在陽明山裡的「少少(Siu Siu)」。這個以「原始感覺研究室」為名的自然建築,是由自然洋行設計團隊擘畫興建——與其說這是一棟建築,不如說這是一棟類建築的農業設施——以錏管結構外覆黑網所形成的神祕溫室,坐落在原始山林層層包圍的中心,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久違人跡的棄置感,這座建築自然到把「人」的干擾降到最低,就連拜訪者走進其中,也會不知不覺輕聲細語起來,就怕打擾了沉睡的森林。

↑置身在自然洋行設計團隊設計的「少少」空間,建築與自然的界線曖昧。

當自然成為建築的主角

自然洋行創辦人曾志偉以其多年深究自然建築的眼睛,觀察出人、建築、自然三者的微妙關係。他說:「對生物而言,大自然是充滿未知與恐懼的,而當空間提供了庇護之後,深藏潛意識的恐懼獲得解除,在安心放鬆的情況之下,人對自然的感知力會更加強烈。」那就好像當人在山裡看見自然,順理成章覺得感動,可是當人在房子裡面看到自然的時候,油然升起的讚嘆卻更加倍。在「少少」裡頭,建築與自然的界線曖昧,正是在實驗創造出感官的灰色地帶。

「自然是一種很隱性與隱約的感受。」當一個建築師在設計自然建築時,都是從一個假設的狀態出發,去挑戰業主所能接受的幅度。曾志偉表示,「理解大自然與跟接受大自然是兩件不同的事情,這也是設計者所面臨的最大未知,而有些建築的答案卻是要等到成形之後才有可能顯現。」

↑在「少少」這個空間,自然才是建築的主角,而人類只是渺小的過客。

用建築反問居者自然觀

來到40年老公寓改造的「蟲洞住宅」,這個為電影導演打造的沉澱空間,使用水庫淤泥回收生產的環保建材,簡單扼要的設計手法營造出人造洞穴,空無一物的空間顯得憂鬱暗沉,卻也對比出戶外綠意的豔與狂。「從只看見房子裡的暗,到能夠欣賞外頭的綠,甚至打開讓飛禽鳥獸跑進屋子裡,從排斥到接受的轉變,也是自然建築所帶來的啟發。」曾志偉認為,自然建築有時在探討的,不是如何把自然放在房子裡,而是去反問居住者,能不能接受被自然打擾的生活。

↑老公寓改造的「蟲洞住宅」,室內刻意的無彩色定調,對比出戶外綠意的豔與狂。

如何設計一座自然建築,曾志偉著重於:「你能不能接受被大自然打擾?」走在海拔800公尺的「熊空山茶環境」,使用輕量化建材的建築,刻意採用外黑內白的無彩色,與戶外融為一體的空間感,甚至歡迎山裡雲霧翩然入內,而這建築之所以能創造如此獨特的浪漫,乃是因為人的退讓。

曾志偉說:「設計自然建築之前,人的觀點與心理狀態首先必要調適,而設計者則要瞭解不同人對於自然的適應能力,利用建築去反映或探討不同的可能性。」這或許就是自然洋行設計團隊所自我面對所提出的生命課題。

↑「熊空山茶環境」巧妙運用輕量化建材的建築,打造與戶外融為一體的空間感。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曾志偉

 

Text/FunnyLi
Photo/葉仁傑、彭筱雪、自然洋行設計團隊

 

延伸閱讀:

【看人物】譚敦慈:簡單,是我奉行的生活哲學

【看人物】無蝶夫人:苦心相行 常來常往的天然人情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