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2 月 14, 2023 | 居, 愛閱讀
Foreword 建築與環境影響著人類行為,也反映出人類的生活模式。韓國建築師俞炫準,細究古今、詳探東西方空間與時間,綜觀「建築」、「城市」與「生活」的獨特視角與深刻洞察,他在《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宜居地的標準》著作中提出許多發問與描述,意使讀者透過城市看見人類的生活樣貌,同時看見過去、現在與未來,傳統與尖端科學的相遇,探究人類如何打造出自己的居住空間,並提出一個能夠創造多元生活的空間藍圖。 建築的競爭關係...
by editor | 2 月 9, 2023 | 愛閱讀
About林廷璋 作家,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真實。 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的?是有一定結構、採光,還是壁面的漆料顏色,或者一切從簡,選擇特定風格的家具,來為整體空間定調。關於這些思考,其實可以很表象,也能包含一些更深層、私密的體悟。 隨著年齡、身體的老去,因為閱讀與書寫的累積,我不禁開始對文學當中的「空間」有了不同的觀看方式。我想,這應該都是從我母親身上學到的。 保留建築當中的細節,那裡藏有歷史工藝與記憶...
by editor | 1 月 17, 2023 | 看人物
Profile 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藝術中心館長。 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虛擬實境與偏鄉實構築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Opal Award國際評審外,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by editor | 9 月 26, 2022 | 愛閱讀
身兼知名建築設計師、媒體人、作家等多重身分的姚仁祿,在訪問當天帶著製作團隊在他一手設計的自家辦公室「大小創意齋」裡遊走,仔細介紹著每份擺設的用意。 長長的會議桌上放著一個大象計時器,當使用者將大象放在斜坡末端,它就會被地心吸力引領往下走。姚仁祿說,特意把它放在會議桌上,是為了讓同事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想說的東西解說清楚。小小的巧思,體現出姚仁祿獨特創意的處事方式。 好奇心是開闢藍海的關鍵...
by editor | 9 月 14, 2022 | 居
科技的進步,讓城市儼然成為全球頂尖建築的實驗競技場,不過比起炫技,這塊土地上許多當代建築師更加著重融入環境、連結在地,對環境產生正向的「擾動」,建築不再是生態殺手,而是把人帶回自然的媒介,回歸共好本質,是為台灣新建築的另一觀點。 以書法元素為靈感打造的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