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年都有竹筍產出,綠竹鮮筍纖維細緻、甜嫩多汁,適合涼拌、煮湯、滷煮、炒拌等多樣性烹調,因此喜食者眾,堪稱台灣夏季最具代表性的蔬菜之一。

每年5至10月更是筍類盛產期,眼尖的讀者們逛市場時不難發現,蔬菜攤上早已出現大大小小的竹筍身影:

身材瘦長、筍殼帶深棕斑點的桂竹筍最早現身,接著是體型壯碩、呈尖錐狀的麻竹筍,而身形彎如牛角、筍殼呈淡黃色的綠竹筍在5月中下旬翩然登場。

台灣7成綠竹筍產地分布於新竹以北,新北市更是全台綠竹筍種植面積最大的縣市,主要產區為八里、五股、三峽,其次為新店、深坑、平溪、泰山、林口,而台北市的木柵區、士林區、北投區和內湖區亦有種植。

儘管風土各異的產區產出的綠竹筍特色有別,但「挑選上品、趁鮮烹調」的賞味原則卻是一致。

殼金黃、彎牛角,上筍細甜最金貴

大啖綠竹筍前要先學會挑筍,綠竹筍就外觀可概分為上筍、中筍和下筍3個等級。

品質最好的上筍,筍殼略帶金黃色,筍身彎曲如牛角,長度約約一個成人手掌伸直。上筍甜度最高、入口幾無纖維感,適合做涼筍沙拉品嘗原味,市場價格也最高。

中筍長度大於上筍,曲線也不似上筍彎曲,筍尖甚至已有因露出土壤、接觸光線而產生綠色的「出青」現象,因此容易帶有苦味,但脆度還是不錯,滾水煮30分鐘即可將苦味去除,適合拿來煮湯。

而錯過清晨的黃金採收期,筍殼「出青」明顯的綠竹筍則為下筍,筍身筆直、瘦長,下筍的纖維感最明顯,因此適合用來做滷、燉等需長時間烹煮的料理,價格也相對便宜些。

筍性偏涼勿貪多

綠竹筍採後收仍持續老化,因此買回家應立即處理以保持甜度與口感。若要做涼筍沙拉,煮時需連殼冷水下鍋,待水滾後轉中小火續煮30至40分鐘,煮好後整鍋連水一起放涼、冷藏保存,吃時再去殼切滾刀塊,如此可保持竹筍甜度不流失。講究一點還可比照餐廳做法,在水裡加些生米和筍子一起煮,據說能讓筍肉質地更加細緻、爽脆。

若煮綠竹筍湯則將筍子去殼,以刀削方式切成薄片,同樣冷水下鍋,煮滾後轉中小火煮熟即可,中途切記勿開蓋,如此可確保筍子快熟且無苦澀味。

要提醒的是,綠竹筍雖是低脂、高纖、低熱量的健康蔬菜,但中醫認為竹筍屬性寒涼。脾胃虛弱、手腳容易冰冷的人以及月經期間的女性都不宜多食。而其鉀含量偏高,腎功能不健全的人每餐食用量也不宜超過100公克,以免造成腎臟負擔。

Text╱邱俊智

Photo╱邱俊智

延伸閱讀:【好食材】宜蘭薺菜,翠綠春滋味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