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eword
在當代餐飲趨勢裡,料理檯已成為炙手可熱的舞臺。從高端 Fine Dining、新派小酒館甚至是甜點專賣店,都紛紛設置開放式料理檯。這樣的空間設計,不僅打破傳統前後場的隔閡,更符合當代食客對真實、互動與獨特體驗的渴望。
在台北東區,重新開幕的 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以獨特料理檯形式重新定義高端甜點體驗。
打開紅幕,一場味覺的敘事實驗
這不是一間傳統的甜點店,而是主廚洪守誠 Season 打造的「劇場式」空間。走進店內,穿過酒紅色帷幕後,猶如走進復古華麗的巴黎沙龍,這裡是 Season 的異想世界。僅在周五、周六提供的預約制甜點套餐,一天兩場、席位有限。客人圍坐在 U 形料理檯前,近距離觀看主廚的發想與上菜,體驗的不只是甜點,而是一場完整演出,每一道甜點不僅是味覺的饗宴,更是主廚個人哲學的延伸。

↑重新開幕的 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僅在周五、周六提供的預約制甜點套餐,一天兩場、席位有限。
Season 的靈感來自20歲時的法國之旅,獨自走進巴黎的宮殿級飯店,如 Crillon 或 Plaza Athénée 等,對年輕的他而言,是既緊張又刺激的啟蒙體驗。「我喜歡宮殿的感覺,每個細節都有歷史和態度。」他將這些法式印象融入餐廳設計,與設計公司 ECRU STUDIO 合作,從牆上的手繪壁畫,到訂製的餐具和布料,都圍繞「當代古典」與「洛可可」元素展開,用古老的線板、流蘇、幾何方格紋理,以及法國老布商的織物,重現法式宮殿的華麗。甚至椅子布料,都是購自巴黎一間三星餐廳的老地毯,「老東西配老東西,卻營造出新舊交融的質感」。

↑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 空間靈感源自巴黎的宮殿級飯店,圍繞「當代古典」與「洛可可」元素展開。
有框架的自由,甜點師的料理哲學
「法式甜點不是繁複裝飾,而是有框架的自由。」對 Season 來說,法式甜點不是表面的繁複裝飾,而是一種「有框架的自由」,在規範與傳統之中,仍能找到自我詮釋的空間。
甜點套餐設計巧妙地融合了甜點與料理,前半段由甜點師主導,後半段則由料理師傅接力。Season 強調這是「甜點師的料理」,而非盤飾甜點。他解釋,從小喜歡吃東西,從日式零食轉向法式,當兵後自學書本和雜誌,並在台北知名餐廳紅利從甜點助理做到行政主廚,後來創業工作室,與集團合作13年,直到去年買下公司,重啟品牌。「SEASON 一直被誤解為甜點店,但其實從第一家大直店開始,就是餐廳。」這次,他明確定位,將蛋糕禮品與Tasting menu整合,創造亞洲少見的劇場式體驗。

↑對Season來說,法式甜點是一種「有框架的自由」,在規範與傳統之中,找到自我詮釋的空間。
融合之道,從自我對話到時代共鳴
第一季菜單是對20歲自我的致敬,中文菜名看似簡單,可麗餅、潤餅、早午餐、千層酥等,卻以傳統為基底,注入個人風格與藝術靈感。該季套餐中的「馬郁蘭」,源自 Season 在市場觸摸香草時的靈感,他追溯典籍,發現百年前米其林三星名廚 Fernand Point 的作品,並將榛果達克瓦茲、巧克力甘納許,結合自己設計的水酪餡,創造出多層次的風味。這不只是復刻,而是一種時空對話,將古典帶入當下。

↑(左)濃縮早午餐;(右)馬郁蘭
另一道「水果潤餅」則借鑑法國菜餚的精神,轉化為台灣語境的趣味符號。它並非真的潤餅,而是以層次感與香草氣息營造出的「轉譯」,藉由料理檯的互動,讓食客在口感與敘事之間穿梭。

↑水果潤餅
第一季套餐已座無虛席,第二季則以「梵谷的法式浮世繪」為主題,以「假如梵谷會做甜點,他會如何詮釋呢?」為發想,其中一道「巴黎佐賀森林」,為結合芝麻、牛蒡、菇類與清爽巧克力,探索「脆」的多重表現。Season 更透露,第三季將延伸至「法式搖滾」,讓甜點進一步跨足精神層面的實驗。在 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甜點不再只是餐後點綴,而是完整的敘事主體,讓每一場用餐都是獨一無二的演出,甜點也因此擁有了新的定義。

↑(左)春季千層;(右)布列塔尼式焦糖布丁
Text/Iain
Photo/李明宜、SEASON Artisan Pâtissier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