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西餐講究餐酒搭配(Wine Pairing);台灣在食飲搭配上則興起了餐茶搭配(Tea Pairing)。

此一風潮,不僅讓台灣茶翻上嶄新高度,也為在地飲食文化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我不是那種大家認為的傳統茶藝師,不要有任何誤會。」藍大誠打破了許多人對於茶師的既定印象,這位茶界的創新者,不做飄逸的茶席布置,沒有繁複的茶道儀式,取而代之的是專業的品飲杯具與精準的沖泡參數。

站在餐桌的第一線,藍大誠以接近侍酒師的姿態,和主廚、服務團隊並肩構築用餐體驗,重新定義了「茶」在當代餐飲文化中的位置。

 

跨界養成,從酒到茶的回歸

出身南投茶香世家的藍大誠,父親藍芳仁在台灣茶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茶對年少時的他而言並不陌生,卻完全不感興趣。「我就不喜歡,非常叛逆。」藍大誠始終認為,傳統的「茶藝」給人太多距離與隔閡,「我後來慢慢才了解到,原來自己想做的是風土和風味的概念,而不是講形式與規矩。」

藍大誠與風味有關的職涯,始於酒商的工作經歷。「當時真的愛喝,也想去探索不同的風味。」正是這份對風味的好奇心,讓藍大誠開始重新審視極為熟悉的茶學基礎。「家學淵源給我一個完整的框架,紅茶綠茶烏龍茶各自代表什麼、製程與品種的差異……這個框架其實跟咖啡很像。」藍大誠發現,茶與咖啡在風味建構上有著相似的邏輯,這個洞察成為他日後融合各種品飲知識的起點。

為了更深入理解風味世界,藍大誠陸續取得了咖啡品質鑑定師(CQI Q Grader)、日本酒唎酒師(清酒品酒師)、英國 WSET 葡萄酒第二級認證等專業資格。這些看似跨界的學習,實則在一步步建構起一套完整的品飲體系。

「其實品飲系統這件事情它是共同的,並不會因為茶、酒、咖啡而異。」藍大誠解釋,「葡萄酒的品味體系、服務流程、產區制度是非常完整的,當你把這些套用在各個不同的飲品身上時,它完全可以連貫在一起。」

 

風味至上,侍茶師的自我定位

相較於傳統茶藝師注重流程與動作的流暢展演,藍大誠定義的侍茶師,更接近葡萄酒侍酒師的概念。「茶藝師可能會比較專注在茶席的展演,但我會比較 focus 在風味本身。」

侍茶師必須同時理解並執行的細節相當繁複,藍大誠認為,最好要先有侍酒經驗,再回推到該如何透過濃度、沖泡參數、水質的運用進行沖泡,搭配佳餚上桌的時機、水溫變化、沖泡時間及時調整。當然,要對茶有深度理解,才能在正確的時點送上正確的風味。

這套跨界學習的邏輯,也反映在他的三本著作中。從第一本《識茶風味》運用咖啡的 Q Grader 邏輯,到第二本《茶風味學》融入葡萄酒與清酒的品飲概念,再到第三本《萃茶風味》探討杯型器具與實際應用,每一本都記錄了他對於風味的詮釋與成長軌跡。「我反而覺得沒有必要把茶講得太深,而是專注在風味的溝通跟描述。」這句話道出了藍大誠的核心理念──讓茶回歸風味本質,而非困於傳統形式。

這套跨界整合的品飲知識,最終形成了藍大誠獨特的Tea Pairing理論基礎。他以色彩光譜比喻茶的發酵度的差異,「輕發酵如高山烏龍偏青綠色,中發酵的果香系烏龍茶比較偏黃色,到重發酵的紅茶偏紅色,就像水果在成熟的過程中,從綠黃到紅、從青澀到平衡到甜熟,糖從蔗糖、紅糖、黑糖的顏色變化,這些想像和茶是一模一樣的。」

 

風味至上,侍茶師的自我定位

相較於傳統茶藝師注重流程與動作的流暢展演,藍大誠定義的侍茶師,更接近葡萄酒侍酒師的概念。「茶藝師可能會比較專注在茶席的展演,但我會比較 focus 在風味本身。」

侍茶師必須同時理解並執行的細節相當繁複,藍大誠認為,最好要先有侍酒經驗,再回推到該如何透過濃度、沖泡參數、水質的運用進行沖泡,搭配佳餚上桌的時機、水溫變化、沖泡時間及時調整。當然,要對茶有深度理解,才能在正確的時點送上正確的風味。

這套跨界學習的邏輯,也反映在他的三本著作中。從第一本《識茶風味》運用咖啡的 Q Grader 邏輯,到第二本《茶風味學》融入葡萄酒與清酒的品飲概念,再到第三本《萃茶風味》探討杯型器具與實際應用,每一本都記錄了他對於風味的詮釋與成長軌跡。「我反而覺得沒有必要把茶講得太深,而是專注在風味的溝通跟描述。」這句話道出了藍大誠的核心理念──讓茶回歸風味本質,而非困於傳統形式。

這套跨界整合的品飲知識,最終形成了藍大誠獨特的Tea Pairing理論基礎。他以色彩光譜比喻茶的發酵度的差異,「輕發酵如高山烏龍偏青綠色,中發酵的果香系烏龍茶比較偏黃色,到重發酵的紅茶偏紅色,就像水果在成熟的過程中,從綠黃到紅、從青澀到平衡到甜熟,糖從蔗糖、紅糖、黑糖的顏色變化,這些想像和茶是一模一樣的。」

 

實驗場域:冉冉茶事與 enPure

從創辦「冉冉茶事」到與伴侶王采晴攜手經營餐廳「enPure 瀞」,前者專注純粹品茶,開發瓶裝冷萃茶,讓高品質茶能進入更多日常場景;後者則是 Tea Pairing 的實驗場域,相同的是,藍大誠的核心價值始終在於純淨跟永續。

藍大誠堅持只與理念相合的茶農合作,「好的茶來自好的土地、來自友善耕作的概念,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推進到在不同產季做不同的風味變化。」目前,台灣茶產業遠不如法國葡萄酒產業具有完整的體系與結構,藍大誠認為突破僵局的第一步,在於讓消費者理解風土與風味的教育。

對於台灣茶的未來,藍大誠有著明確的願景,「還是會想朝向台灣茶走向『莊園化』,讓每片茶園的風土、風味都更明確化。」他期待建立起如同法國香檳區般嚴謹的產地規範,「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刻劃這個地方的風土。」

現實的挑戰依然嚴峻,面對傳統茶界的保守氛圍,藍大誠選擇了一條更加孤獨但堅定的路,「我們就只能不斷地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知道:原來吃純粹的東西,對身體是舒服的。」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藍大誠相信,當更多人開始用風味語言理解茶,台灣茶才能真正走向世界。當我們學會用風味對話,也許就能重新連結起人與土地、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橋梁。

 

Text/林蔚秦
Photo/許家華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封德屏:培育年輕創作者,促進世代對話

【看展覽】互動、感知、共鳴──與蜷川實花相約在沖繩的光影裡共舞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