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意味著對環境的理解與尊重,並且通過建築賦予人們存在的立足點。」諾柏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想法影響無數建築師,各世代的建築師也都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尋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當面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時代課題時,建築如何回應自然成為關鍵議題。由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與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共同舉辦的建築沙龍講座「建築的自然系」,邀請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黃聲遠、自然洋行建築團隊主持人曾志偉,以及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主持人郭恩愷進行對談,由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芝瑜主持,三位橫跨不同世代、理念各具風格的建築家,展開一場探討「建築與自然共生」的深層對話。
在森林中蓋屋:郭恩愷的材料生命學
「用雙手思考建築」,這並不只是郭恩愷的創作理念,而是他在英國AA School Hooke Park的森林中,親身伐樹、彎木、蓋屋的日常實踐──這段經歷,深深改寫了他對建築的認識。

↑森林木人建築工作室主持人郭恩,闡述親身伐樹、彎木、蓋屋過往經歷所帶來的影響。
「當我在樹上做記號,意味著這棵樹即將倒下,那一刻會有非常大的震撼。這棵樹可能年紀都比我還大,我必須要很珍惜這棵樹的材料,盡可能物盡其用。」郭恩愷的碩士論文《Steam-Bending Tree Towards New Timber Architecture》,以18、19世紀的蒸汽彎曲木工法為靈感,探索整棵樹的彎曲可能性,將木材的拱力行為應用於建築結構。
返台後適逢2017年台灣國產材元年,郭恩愷深耕國產材使用,親手實踐每年一案,從自地自建的花店、都市餐廳到竹構橋繭,皆呈現對材料生命的尊重與創新運用,更是對自然材料、地方林業與建築教育的回應。

↑郭恩愷深耕國產材使用,親手實踐每年一案,呈現對材料生命的尊重與創新運用。
自然材料與空間調節:曾志偉的建築實驗
「當我們啟動與自然相處的原始感知,恐懼便會消散。」多年來致力於自然野地與郊區田調研究的曾志偉,則從材料出發,探討自然與空間的對話──從礁溪孟宗竹飯店、忠義煤礦空間改造到春池玻璃合作的生態玻璃,探索當代建築如何在場域中自我調整與呼吸。

↑自然洋行建築團隊主持人曾志偉,探索當代建築如何在場域中自我調整與呼吸。
在勤美學的改造計畫中,曾志偉採用一座長達300公尺的網室,將人類活動集中在特定區域內,藉此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這樣的設計不僅是空間策略,更是一種生態倫理的實踐。這份對自然與人類共處關係的長期思考,也延續到了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當年正值COVID-19疫情蔓延,策展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對全球建築界拋出深刻提問,而自然洋行所策劃的台灣館,正以此為契機,將台灣的材料實驗與空間哲學帶上國際舞臺,探索建築作為「過濾器」的可能性,思考未來居住型態的各種可能性。

↑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少少 – 原始感覺研究室」作品以台灣風土為靈感。
與地方共生:黃聲遠的時間建築學
黃聲遠分享多年來以宜蘭田中央為基地與土地連結的建築哲學。從辦公室周邊的水系研究到員山水公園的規劃,從地景的修補到公共空間的介入,從反思高鐵與保育地的未來,他關注的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建築如何回應社會系統與土地記憶,體現立足鄉野、與自然大地共生的哲學。

↑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黃聲遠,關注於建築如何回應社會系統與土地記憶。
黃聲遠主張建築的行為應是「存而不論」,透過長時間的實踐,讓該存在的環境與建築自然存在。正因為相信真正能讓地方長出自己模樣的,是願意長久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透過親身參與、與在地環境和居民緊密連結,並堅持以長時間、低介入的方式回應環境,其帶領的田中央團隊,以「把人在對的時間送到對的地方」的理念,持續影響著宜蘭的地景。

↑黃聲遠主張建築的行為應是「存而不論」,透過長時間的實踐,讓該存在的環境與建築自然存在。
三種自然觀:建築與文化性的回應
一如主持人李芝瑜教授所言,三人的工作室名稱──田中央、自然洋行、森林木人,本身就體現了各自對自然的不同詮釋與實踐方式。對於台灣建築的文化性與在地性,曾志偉認為自然的共同性是世界性相通的,建築應探討人性中能與大眾溝通的共同性;郭恩愷將「自然系」視為與材料生命力的深度連結,透過展現台灣林業資源的獨特紋理,讓台灣人認識寶島原生之美;黃聲遠則視「自然」為無限且自由的生命狀態,透過長期深耕與生活實踐,詮釋在地性與文化性的形成。
講座舉辦之際適逢畢業季,三位自然系建築師也為畢業生提出建議──郭恩愷鼓勵同學可以「稍微慢一點」,給自己時間找到真正的熱情;曾志偉強調資訊爆炸時代不被訊息流所干擾,保持同理心與清晰判斷力的重要;黃聲遠則呼籲要有能力「搞定一件事」,將想法付諸實踐而非僅止於批評,「當我們願意扛起責任實現夢想時,最大受益者是家人,這是當代社會非常需要的精神。」

↑(由左至右)曾志偉、郭恩愷、黃聲遠三位講者,現場暢談各自對自然的不同詮釋與實踐方式。
這場跨世代的對話不僅展現了台灣建築界對自然環境的深度思考,更提供了建築與自然共生的多元路徑。正如黃聲遠所說:「自然比我們久太多了。」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這三位建築師選擇用各自的方式與土地對話,為台灣建築開拓出了新的可能。
Text/林蔚秦
Photo/葉琳喬、國立臺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