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Foreword
在台灣,曾經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職人手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日用品幾乎都可以用機械取代人工,卻仍有極少數的老師傅,堅持以匠人的態度,持續製作著仍然保有溫潤手感、卻可能並不怎麼起眼的「小東西」。造訪這些隱身在台灣各地的職人,分享他們的堅持與手藝,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鐘元興木桶是新北三峽的百年老字號,在台灣的工藝歷史長河中,一家小小的作坊,如何在時光的洗禮中,不斷打磨出能與自然共鳴的手工木作,而其中的靈魂人物,正是人稱「木桶哥」的張鐘祺。

 

竹器轉型木桶,張鐘祺的執著與創新

早年鐘家祖先以竹器加工維生,作為家族的第六代傳人,從奶奶姓氏的張鐘祺卻獨愛木頭。「木與竹對我而言截然不同,小時候只要逮到機會就把玩木頭,每一塊木頭都有屬於它的溫潤質感,這種喜歡是沒有道理可循的。」百年傳承的手工技藝,張鐘祺在七○年代接手後,轉型專注於木桶工藝,他不僅是傳承者,更是開創者,每一次敲擊與每一層拋光,背後有著無數次試錯與反覆摸索的心力。

根據「一萬小時天才法則」,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至少須花上一萬個小時練習;然而,每件事都有獨特見解的張鐘祺則表示,光是努力沒有用,正確的方向與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才是成就一門技藝的關鍵。

為了保留最為傳統的方式來製作木桶,一開始少不了種種困難和挫折,但憑藉著純粹的熱愛一路鑽研過來,張鐘祺想盡辦法復刻古法,四處向老前輩討教,沒有適合的工具就自己做。他相信,唯有真正理解材質、掌握技巧,才能讓這項工藝在時代變遷中綻放新的光芒。

 

木桶工藝之魂,精於專注、成於日常

「木桶的製作涵蓋了結構力學、幾何學,算角度時還得運用數學,當然,最不可或缺的還是美學。」張鐘祺平日談吐風趣幽默,然而,一旦談及木桶,神情立刻變得嚴肅專注。

木具的結構主要分為斗、拱、榫、卯,由於張鐘祺堅持全手工製作,使得每一道工序都格外繁複──木桶的側板需將一片片木材精準拼接,過程中不用鐵釘,而是以木釘作為卡榫,且每塊木板的角度完全依賴手感來刨削,然後再以量尺確認,直到接縫嚴絲合縫、毫無縫隙,這才算真正完成第一步。

木桶製作中的核心工藝,是將木材以技巧拼接成圓形、橢圓形或蛋型,後兩者的工序複雜度高,已經少有人願意像張鐘祺一樣耐著性子慢慢做。

當拼接完成後,便進入「箍桶」階段,這是決定木桶耐用性的關鍵環節。早期使用竹編繩圈,而如今改為鐵繩,一圈一圈同樣是手工編織,繩圈精確地束在木桶外圍,再透過槌子的反覆敲打,使鐵繩緊密箍住木桶,確保木桶的穩固與長久耐用。這些細微的工藝細節,無不展現出張鐘祺精湛的技術與多年來對傳統手藝的執著。

 

以簡馭繁,完美展現出天然材質魅力

手工木桶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依據不同的用途與需求,發展出多種形態與種類,常見的包括水桶與浴桶、儲存酒類的酒桶、農作物儲藏用的穀物桶、醬菜發酵桶等。針對不同用途,張鐘祺在製作時會選擇不一樣的木材並採用特殊的加工技術,以確保其耐用性和實用性。

「不少餐飲業者會專程來訂製木桶,用來發酵味噌、拌壽司米,甚至盛裝油飯。天然木材在食材發酵與烹煮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特性,做出來的食物就是特別香。」張鐘祺也指出,相較於其他材質,木桶更加環保,無論作為泡腳桶還是浴桶,都具備良好的長效保溫效果,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對健康有諸多益處。

「曾有客人帶著要修理的高價浴桶來店裡,試躺過我們的手工浴桶後,直接不要舊的了,當場扛一個新的回去。」張鐘祺指著工作室一角放置的機器製速成品木桶,笑說自己的產品雖然不搞品牌故事、宣傳花樣,但最簡單的才能用最久。

店裡的老顧客們都知道,在工作與工作的空檔之間,張鐘祺每日會在工作室裡抽空練習吹奏小號樂器,這是他從年輕時期就培養的另一項興趣,甚至還曾登上國家音樂廳舞臺演出。慢工細活的木桶哲學,不僅是工藝,更是生活,提醒著我們,生活可以慢一點,用心體會當下,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價值終究會被看見。

 

Text/几木
Photo/許家華

 

延伸閱讀:

【看人物】保持距離,就是對草鴞最好的保育

【明治風流】勾勒台灣近代都市面貌──近藤十郎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