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
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西門紅樓戲院、台大醫院舊館、基隆郵便局、建國中學(前身為第一中學)……這些台灣建築發展史上的代表象徵,皆出自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之手,成為時代精神的永恆註腳。
從公共建設起步,風格深受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
出生於1877年的近藤十郎,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與辰野金吾同樣師承喬賽亞.康德,掌握了英國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這對他後來在台灣的建築設計風格有重要的影響。
1906年,近藤十郎來台陸續擔任了數個與建築相關的重要職位,負責大量重要的公共建設設計與施工,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建於1907年的台北「紅樓戲院」(當時的西門市場)。紅樓戲院是台灣最早的多功能建築之一,其八角形建築設計極具特色,幾何對稱的形式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對結構的平衡追求,不僅在視覺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也展現出近藤十郎對空間布局的精密掌控。
紅樓戲院的外牆使用了紅磚,這樣的建材更能適應台灣的熱帶氣候,更使建築呈現出一種樸實而典雅的外觀。紅樓的窗戶和門框都帶有精細的拱形結構,如此的設計屬於文藝復興風格中的重要特徵,強調建築的裝飾及藝術性。同時,拱形的結構也有助於提升建築的耐用性,以適應台灣的潮溼氣候。
人道主義體現,結合建築的功能性與社會需求性
近藤十郎另一設計的特色在於,不僅重視建築的美學價值,還充分考慮了建築的實用性和社會功能。他的作品往往在外觀上具備強烈的藝術性,但在使用上卻十分符合實際需求,而這點的呈現在台大醫院舊館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台大醫院舊館於1916年建成,外部同樣體現出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建築立面以對稱設計為主,並使用了大量的柱廊和拱形門窗。這種設計既增強了建築的視覺美感,又能有效通風,適應台灣的亞熱帶氣候。此外,近藤十郎巧妙地利用自然光線,使病房內部光線充足,並藉由空間布局保障病患的隱私和舒適,在當時的醫療設施中屬於較為前衛的設計理念。
基隆郵便局(已拆除)是近藤十郎在1912年完成的作品,是一棟具有高塔、圓頂的美麗建築,採用了簡潔明快的外觀設計,同時保留了必要的裝飾元素,如拱形窗戶和柱廊,良好採光加上完善格局,使得郵務工作能夠高效運作。
建國中學(前身為第一中學)則體現了近藤十郎對教育空間設計的深刻理解。外觀同樣展現出受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強調對稱性和簡潔的裝飾;教學樓建築高大寬敞,在設計上除了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空間感,也展現出近藤十郎在建築美學上的重視,形塑了台灣近代都市的公共建築風格,至今仍啟發著無數建築師的創新與思考。
Text/林廷璋
Photo/聚珍臺灣──《薰風》季刊提供、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