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日治初期,為謀求台灣財政獨立,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將糖業發展視為其重要施政方針,台灣南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確實也讓製糖產業長期高居台灣出口總值4成以上;糖業加上樟腦、菸、酒等專賣事業,既見證了台灣邁向現代化產業生產的肇始,也見證了日治時期產業建築的一頁變遷史。

既為廣納財政稅收,如何達於質量上的顯著提升便至為關鍵,工廠廠房因而從早期的磚木構造建築,隨著新式機械設備的引進,為免受囿於既有木構造桁架有其長度上的限制,引進了當時歐洲國家於東南亞所興建設置的先進鋼構廠房建築,以符合相應的大跨距作業空間需求。此一策略,最先應用於製糖產業,很快便讓台灣成為蔗糖的主要輸出地。

 

歷史主義風格社宅事務所,見證糖金的輝煌年代

日治之前,台灣已存在私有糖廍,但因製糖規模小且品質參差,日治時期遂逐漸改採現代化機械式製程。

位於高雄市橋頭區的橋仔頭製糖所,是台灣首座新式糖廠,1901年完工的第一工場,採磚木構造;1908年建造的第二工場,則緣於1906年地震後、多處糖廠傳出災情,廠房結構改採鋼構,成本雖因此提高,卻可同時達於建物安全性以及符合大跨距工場作業需求。自此,台灣各地糖廠採以鋼構建築便蔚為主流,一時間,像這類大型工場一座座矗立於中南部的廣大鄉野平原,與成片稻浪、蔗田共同形構出屬於南台灣的獨特人文地景。

↑「社宅事務所」為橋仔頭製糖所中最具特色的歷史主義式樣建築。

隨著時序更迭,目前包括高雄橋頭的橋仔頭製糖所、台南佳里的蕭壠製糖所、台南麻豆的總爺製糖所等,已陸續轉型為台灣糖業博物館、蕭壠文化園區、總爺藝文中心等文化創業園區。其中,橋仔頭製糖所中最具特色的歷史主義式樣建築「社宅事務所」,建於1901年,原為社長辦公室兼住宅,其主體採日式檜木構屋架加上磚造承重牆,外牆飾以灰泥雕塑,入口處的中央門廊以及由連續拱圈列柱構成的陽臺採鋼筋混凝土,為台灣早期的試驗之作,具時代象徵性意義。迴廊陽臺屋頂四周的女兒牆,因當時抗日份子林少貓曾經攻擊橋仔頭糖廠而開設有方型槍孔以為防禦;建築基座則採設有通風口的架高式設計,地面鋪設紅鋼磚,具台灣在地風土特色。

此外,橋頭糖廠園區內也保存了俱樂部、紅磚水塔、日式宿舍、防空洞、彈藥庫等歷史建物,以及留存百年前首座糖廠廠房的部分牆面、運送甘蔗的五分車,並開放民眾參觀當年製糖的實體製作流程。

↑早期用來運送甘蔗與蔗糖的五分車,如今成了橋頭糖廠的人氣設施。

 

製酒場文化遺產,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產業軌跡

相較於糖廠的大型設備設置需求,其他如酒廠等產業規模較小,但也在此一趨勢下,牆體沿用磚造,僅先將木桁架改以鋼骨桁架,還是足以創造出較大跨距、符合所需的空間,也因牆體仍為磚造,建築樣式多少仍帶有歷史主義風格。直至後期全面採以鋼筋混凝土構造,在現代主義潮流影響下,整體建築外觀趨向極簡風格、鮮少再有額外裝飾。

台灣酒廠早期多為小型製酒廠,建築結構包括木造、磚造、石造、甚至出現過土造建築,直至轉為專賣後,包括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在內的新式大型工廠,才轉為大跨距的鋼構桁架廠房,由總督府專賣局負責設計監造。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雖為工場建築,多少仍受到歷史主義風格影響,於山牆上保有古典元素裝飾,目前已分別轉型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現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台北酒工廠,保存完整。

台中酒廠為接收自專賣前的民營「赤司製酒場」,既有及新增的建築群形式,包括了木構、磚造、鋼構、鋼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搭配鋼桁架等多元呈現,目前其所留存的日治時期歷史建築以及製酒機具設備等產業文化遺產,皆為台灣現存五大酒廠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然因都市發展及環保考量遷往台中工業區,規劃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台中酒廠包括了木構、磚造、鋼構、鋼骨混凝土等多元呈現。

有別於糖廠及酒廠需要「挑高空間」以放置其大型機械,菸廠建築,需「單樓層、落柱少」的空間需求,以安置其長型機械設備。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在於規劃階段就已引進堪稱時代先驅的「工業村」概念,同步考量生產動線與員工福祉,場內設施完善,包括員工宿舍、食堂、澡堂、醫護室、籃球場、甚至設有育嬰托兒所,中庭另設置了仿巴洛克風的華麗噴泉水池庭園,兼具休閒與消防功能。

↑松山煙草工場在規劃階段就已引進堪稱時代先驅的「工業村」概念。

松山菸廠在建築風格上,屬於「日本初現代主義」的「脫離派」,強調水平視線,整體外觀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等建材均為特別訂製,做工精細,為當時工業廠房建築之楷模。現已轉型為知名的「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菸廠在建築風格上強調水平視線,整體外觀簡潔典雅。

 

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歷史遺址原地保存的挑戰

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原位於台北車站附近,因原腹地不敷使用才遷往松山。現今台北煙草工場相關建築,已陸續遭到拆除,僅存的西側倉庫,屬於日治早期具大跨距木衍架屋頂的磚造建築,其於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卻仍不敵開發建設壓力、於2013年遭到解體,尚待未來運用原始構件再行復原。

從台北煙草工場及其倉庫原來位址,可見台北城當年在邁向現代化產業生產過程中,考量原物料與成品運輸便利性,許多重要工廠及倉庫選址多鄰近於縱貫線鐵道,像是台北製糖所、台北酒工場、板橋酒工場、松山煙草工場、總督府專賣局南門工場、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等皆然。

鄰近北門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則為該街廓中最早興建的兩層樓磚木構造建築,屋頂由日式寄棟造與切妻造共同構成,面向三線路的南側立面設有「亭仔腳」,由四柱三連磚拱與兩側各一拱構成,其上設置飾有三井會社紋章的圓弧山牆;尤為特別的是,其面對縱貫線鐵道的北側立面,於列車往返時也將進入眾人視野,因而也設置了三角形山牆,並於氣窗上飾以會社紋章,形成猶如雙向正立面的獨特設計。

↑1樓入口處仍可見當時切割保存的山牆,讓人遙想日治時期三井倉庫的歷史風華。

殊為可惜的是,作為現存北三線路(忠孝西路)上年代最早的建築,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也與台北煙草工場倉庫一樣,於2016年配合台北市西區門戶計畫實施,三井倉庫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的方式,向東搬遷51公尺,規劃作為展覽空間,在2018年以「記憶倉庫」為核心概念重新亮相。顯見,如何在留存下歷史建築的同時,也將「文化資產原地保留」作為先決條件,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Text/朱惟君
Photo/Richie Chan、LimLim、SandraSWC、Jujumin Chu、Jack Hong、Kit Leong、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明治風流】形塑明治建築面容的巨匠#03──白倉好夫+畠山喜三郎

【台灣職人錄】手工製被師阿龍師──從一絲棉絮到一床棉被的珍貴手路


你也會有興趣